在过去多年参加国内的印刷厂及协会举办的如培训班、研讨会、座谈会及讲座,与大中小型的国营厂、港资来料加工厂、中外合资厂及个体厂家有著坦率的交流,发觉他们都有相近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积极的,在可见的将来会是越变越好的。随著中国跟美国签署了WTO后,加速了国企改革的步伐,国企面临重组,自负盈亏,人事改革及变动也是我意料之内,这个快打慢的改革,令我对国内的印刷业更具信心。 大部份印刷厂在21世纪里,再不能不增加营运、制作及财政上的透明度,再不能不借着IT的媒体达成透明度的进程。而中国及香港的印刷业在新的纪元,将掀起前所未有的印刷业大战,以下是一些个案及感想的交流,看官请随时指正。 个案一:国营印刷集团——有IT意识,有希望有规模的国营印刷集团 集团的总经理告诉我说,他们约有6亿元的资产,但盈利只有100多万,并诉说现在正急切需要IT协助企业重整。一些朋友听了晴天霹雳,说若把6亿元的资产卖掉后收息,一年的利息也有3000万,为何还要搞生产?一些朋友却觉得是意料中事;而我对此也比较乐观,这是“置诸死地而后生”的道理,我对国营印刷集团是有希望的。还记得少年时每逢春节过后,总把吉树剪至体无完肤,目的是希望明年的春天得到更好的收成。坦率面对自己,再重定集团在市场的位置,修剪一些乾枯的浪费资源的肢体及部门,重申整顿,凝聚资源,再度出战。有人问我为何对国企有这么积极的感觉?我的分析有下列几点: A.我们虽是萍水相逢,他们能坦诚去说出问题的症结,面对自己,就是踏向改革成功的一大步; B.他们有斗志依IT管理为蓝本,增加营销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监管,提升行政及财务的透明度,从以减少物料及资源的浪费,实行员工奖惩,士气一心;有决心,有策略; C.他们虽已拥有ISO国际认证的标准,但仍认真落实把行政、生产及监管转变成电子数据化管理,显示出管理层的信心。 个案二:国营印刷厂——10年IT,仍未成功 颇具规模的国营厂。10年前已意识到IT的重要性,属厂内开发IT的先驱者,已获ISO及TQM认证,唯觉得IT化仍未令人满意,而且IT化的进程比实际生产的程序慢了几年。 一组6人,平均工资连福利每人约4000元,一年约28000元花了大概10年的时间,约300万元;现结果是不能串连各部门正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曾觅品牌的“名医”,当然也不能满足其专业的要求,经研究,他们花费庞大却换来“IT化未能成功”的原因可归纳为: A.各生产部门及管理部门与IT人员的沟通不足,就算他们肯用心交流和认真地收集资料,有时却是有心无力,因为印刷实在是一门太专业的行业; B.印刷的产品转变很快,而自行开发系统的成果太慢,系统没有全盘的规划,只能见步行步,管理人永远要等IT系统成功,IT人永远要追赶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流程,两者很难协调。 秉承国外的特性,讲求效率及成效,但他们所遇到的国内的IT人,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大部份都令他们失望。他们通常所背的学位和来头也很大,但懂得做的却有限,正所谓讲一套,做一套;有幸找来一个合适的,他人望高处的速度又很惊人,留不住。我曾遇到一个独资厂的经理,他竟然在其厂内对我说,他随时可以过来我公司打工!叛将若留在营中,是行军大忌。 而事实上,纯粹是IT的开发已很难留得住IT人。现在IT人的培训是互联网、多媒体及互动软体的开发,好玩之余又可以于短时间内赚大钱,甚么管理系统呀?他们都不懂,也不愿意懂;若能吹嘘一番,翻几个根斗,又是一个英雄巨人,另一个中国盖次。这也难怪他们,因盖次也刚辞去微软行政总裁的职务,转投互联网发展;所以一个常发白日梦的人,又怎会踏实去研究专业的印刷IT管理? 由于现在大部份企业都趋向无资产(No Asset),他们不买车,不买楼,甚至不买手提电话,只支付重要职员的泊车费、油钱、电话费等等;管理系统也一定行此方法,正如购买一些专业的印刷软件,一定比自己开发来得实际便宜,还可以得到你想也想不到的功能。 个案四:与大学合作研究?成功个案不多 某厂曾与工专一起合作研究开发系统,得回来的系统却是商业性不足、学术性有余,系统最终还是被迫放弃。 不明白及不了解印刷的人,又如何写得出专业印刷系统? 虽说香港和中国是同根生,但就生意而言,长远来看中国始终是香港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地皮平宜,劳动力平宜,样样资源都不贵,暂时最欠缺的是好而适当的管理;但他们亦已明白到自身的弱点,已积极面对及寻找外来的扶助工具(如印刷业的管理系统)。参考成功的经验,减少有机会行的冤枉路。假如他们决心上位,可以上得很快很尽,因为他们不像香港的行家有太多绊脚石,没有背后压力的推动,决心性相对不会强。但看官不要忘记,我们的机会成本是自己的年龄不断增加?我们的生产机器也像从前的电脑80286一般,被淘汰得不值一文。 有学者说WTO签署后,一些大公司已步署几年内将东南亚的基地搬到中国上海?香港不再是外国公司与中国的桥梁,我们也不应被WTO或DISNEY的美好前景欺骗了。这可能带来本港印刷业的一个大考验。中国的行家正旗鼓相当地改组及迎接“进一步,海阔天空”的大战;另外,切勿忘记国内集团有进出口权,出口印刷并不是香港专利了;反观香港行家能有内销权的寥寥可数。长远来看,胜负易分。 “进一步,海阔天空”,你会作什么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