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行业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国四大发明中就有两项与印刷有关,造纸、活字印刷。它不仅是工业,更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作为全球重要的印刷加工基地,势必要跟随环保潮流的发展,绿色印刷正逐渐得到业内人士高度重视,如何实现“绿色印刷”,已成为中国印刷业面临的历史责任,也是世界印刷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国内的印刷企业是否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都必须要加速解决企业自身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打造超值的“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印刷机械、器材和各种原辅材料、生产环境及生产管理、经营者的绿色意识等许多方面。低碳经济是现代新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将“绿色印刷”进行到底已是大势所趋,那么印刷企业如何才能掌舵这艘巨轮呢?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印刷企业究竟有哪几类污染源。 第一类:空气污染。VOC是印刷企业空气污染的代名词,这种化学物接近含臭氧的地球大气层,会刺激人体肺部,给各种生物带来负面影响。油墨,水斗液,清洗剂,上光油,粉尘等都含有VOC,这些物品挥发的气味会在较封闭的印刷车间形成恶臭,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会令人头痛恶心。 第二类:噪音污染。印刷机、气泵、空气压缩机、折页机及印后装订设备等都会产生噪音,如果把这些设备放在一个空间内简直就会震耳欲聋,严重影响人们的听觉。 第三类: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凹印制版过程中使用的腐蚀液及重金属的电镀废液等无机物,照相菲林及胶印印版显影冲洗废液中含有的有机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类:健康污染。以上几类污染均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影响,另外更值得一提的就是“安全”,印刷企业老板决不能忽视。印刷车间各种安全隐患不胜枚举,通风条件差、电器电线铺排不符合安全要求、车间现场吸烟、消防器材不足、防火通道不畅、印刷机保养不当、不规范的流程操作等等,“爆炸、火灾、身体伤残”等一触即发,安全问题一直是业内的诟病,一日不除,就如鲠在喉。说到底就是企业负责人及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似乎总带有应付、应付过关的心态,不发生事故,就睁一眼闭一眼。 这几类污染源与倡导的“绿色印刷”格格不入,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成为我国印刷产品突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和建设印刷强国的绊脚石,亟待我们找到一个突破口,而推广“绿色印刷”是一个极好的形式。 从我国印刷行业自身发展状况来看,巨大的资金投入并不是所有印刷企业都能承受得住。推行“绿色印刷”,我们可以一步步来。除了印刷企业要推广使用绿色耗材及重视管理外,同时要发挥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包括耗材商、设备商、协会的积极性,并取得政府的支持。组织各方力量,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共同搭建一个结合各方力量的,能容纳科研、器材、鉴定所等这样的全面平台,为“绿色印刷”顺利进行铺路。下面从以上提到污染源方面略谈一下改进方法,以起“抛砖引玉”作用。 第一:空气污染主要是由原辅耗材引起,很多印刷企业为了追求利润,降低成本,专门买些廉价的耗材,以致酒精,油墨,润版液,洗车水,纸粉等各种气味充斥在有限的空间内。 第二:噪音污染主要由印刷机械设备引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激光技术等普及,印刷技术和印刷机械设备得到迅速发展,世界主要印刷机械供应商纷纷提出为印刷企业提供包括绿色印刷及数字化解决方案,并联合上下游产品供应商,共同开辟全新的绿色印刷市场,“噪音”向“无音”发展势在必行。如机器的马达、空气压缩机、气泵等产生较大噪音的设备可考虑增加消声装置。 第三:水体污染主要解决方案无外乎使用无污染的胶片及显影液和发展先进的CTP直接制版技术;以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的CTP直接制版为例,通过电脑将图文信息直接输出到印版,去掉了作为中间环节的软片,减少了制版中软片输出、显影、定影和晒版等步骤,大大减少了含银、对苯二酚等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大的废液的排放,也减少了紫外光对人体的伤害和对空气的污染,给环境保护带来了福音。 第四:对于健康污染,印刷企业除了做好以上提到的三项措施外,必须重视企业管理,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管理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企业不能因为现有的效益掩盖管理的不足,这是得不偿失!只有现代化高效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才能激流勇进持续发展,这也是“绿色印刷”的根基。了解更多可查看《印刷企业与6S管理》,“绿色印刷”既是科技发展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替代产生环境污染和高能耗的传统印刷方式的有效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全力推广。 事实上,新时代的“绿色印刷”,带给我们的不止是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更让人们感受到印刷品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多彩。当前,世界各国对印刷行业节能、降耗、减排、绿色、安全要求日渐提高。发展绿色印刷也已成为我国印刷业"十二五"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推行“绿色印刷”战略,加快印刷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整个印刷产业实现转型和升级。相信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经济不断蓬勃发展,“绿色印刷”的应用必将更加深入与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