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中华书局印刷所创办; 2012年7月24日下午的上海,阳光灿烂,风和日丽,在著名的锦江饭店小礼堂最显眼处,伫立着一块巨大的红色展板,上面用金黄色大字记录着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印刷)100年来走过的印记。中华印刷百年纪念大会就在这里举行。 做一家百年老厂,历来是企业家的梦想。为了解中华印刷这家百年老厂是怎样炼成的,7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青浦现代印刷基地的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所在地,探寻这家企业经久不衰的奥秘。 文化名人的聚集地 1912年,出版家陆费逵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华书局。同年秋,设立了仅有6台“老爷”印刷机的中华书局印刷所,虽然局促在上海福州路惠福里小小的厂房内,但它刊印的中华民国首套教科书《中华新教科书》,引领潮流,风行全国。 1953年,中华印刷在上海澳门路新建了厂房,开始规模化生产。新厂投入使用时,徐悲鸿特画巨幅奔马《日进无疆》。首版《辞海》便是在这里印刷的,采用的是铅印。1954年,中华书局公私合营,编辑部迁往北京,印刷所则留在了上海…… 走进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的中华印刷文化展示室,“我们的作者,我们的员工”两大照片墙撞进人们的视线,梁启超、陆费逵、舒新城、于右任、马君武、沈雁冰、李达、田汉、张闻天、潘汉年、叶圣陶、朱自清、徐志摩、陈伯吹、茅盾、严复、巴金、胡适、钱钟书等一大批文化精英头像赫然在目,他们或受聘任职,或特约著述,或入股经营,这些文化大家跟中华印刷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缘。 在中华印刷百年纪念大会上,《中外书摘》主编汪耀华告诉记者,以陆费逵在中华打拼30年形成的名人效应,对于中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曾经一段时期,中华的日子是靠印刷赚钱度日的,印刷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华的出版。这种市场效应,对于现在的出版企业而言,只能是梦想了。 100年来,中华印刷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印刷史上写下了一笔笔辉煌,从中华民国第一套教科书《中华新教科书》,到《中华大辞典》、《四部备要》、《饮冰室合集》、《辞海》等一部部皇皇巨著,散发着油墨清香,从这里走向全国。至今,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镌刻的中华民族文明史的7000多条重大历史事件中,“中华书局成立”、“《辞海》刊印”名列其中。 对中华印刷而言,从《辞海》第一版印制开始,就注定了《辞海》乃是中华印刷必将承担的历史责任。100年来,中华印刷参与了《辞海》全部六个版本的印制。每一次印制,中华印刷人都当做一项工程在做。这种负有使命的历史担当直至今日,中华印刷还在为2019版《辞海》做着准备。 回首百年,中华印刷的历史是一部优秀产品层出不穷、为国争光的历史。 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剑毅告诉记者,从1915年中华印刷印制的作品在美国获得巴拿马世博会金奖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德国获得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博览会金奖;从印制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到为社会奉献出在国内外声誉卓著的《上海市博物馆藏画》、《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藏画集》;从印制中华书局最早出版的1936版《辞海》到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印刷复制奖)的2009版《辞海》(彩图本),大批优质精美的传世典籍,赢得了专业人士给予的“引领民族印刷工业发展的翘楚”的崇高评价,这是中华印刷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百年老厂要想不老、经久不衰,唯有创新。综观中华印刷的历史脉络,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拓展产业链始终与企业的发展相生相伴。 1912年,中华书局掌门人陆费逵十分讲求出版物印刷质量,曾多次去日本考察印刷技术和设备,引进日、美、英、德等国的先进备。1916年,静安寺路总厂建成后,加快引进国外先进印刷技术和设备,产品也从单纯的出版物、教科书印刷扩展至广告画和烟盒的印刷业务,并开始大规模承印有价证券和钞票。1935年,在澳门路以12亩土地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四层楼房5幢、平房一幢,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聘请德籍、日籍技师和中国技术人员,那时的中华印刷乃是国内印刷业的先进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印刷积极与国际先进印刷技术接轨,为了1999版《辞海》装订得更精美,从德国引进了马天尼精平装兼用的联动线;为印制2009版《辞海》,又引进了高斯M-600C八色轮转印刷机,一小时印5万印,双面,可同步完成印刷、折页。2008年,原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资源整合,组建了新的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进入21世纪,为进军药品包装,引进了方正单张纸喷码机,上马了全自动糊盒机生产线;2011年,成为全国首批通过绿色印刷认证的企业…… 百年回眸,在经历了中华书局总厂印刷所、中华书局上海印刷厂、上海中华印刷厂、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等先后更名和发展变化,这个小小的印刷所如今已成为印刷行业的巨头。现在的中华印刷,已经是拥有占地187亩的新厂房,100余台(套)大型先进设备的现代化绿色印刷示范园区。 今年2月获得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劳动模范称号的沈剑毅告诉记者:“回首百年,中华印刷的历史是一部反映印刷技术进步的历史。综观中华书局的发展,其产品涵盖书刊编辑、印刷、发行并拓展商业包装、有价证券、货币等多品种;其印刷方式从凸版印刷到凹版、平印等多种先进的印刷工艺技术。中华走的是一条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历史,正是依托产业链延伸和多元化发展,使中华印刷赢得了百年不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