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生王进文在其微博上称,“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一把手正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博士,但从未见其上课。”2日,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称徐并非全日制博士生,而是“论文博士”。(今日《新安晚报》A13版) 本以为这是编出来的新词语,谁知这一概念在国外早已有之。言外之意是,只要能写完一篇合乎要求的论文,既可以不用参加招考,也不用天天上课,就能获得毕业证与学位证。这难免会产生不公:不参加招考,会破坏我国高校的招生规则,那些看似公平正义、阳光透明的笔试、面试,在“论文博士”面前,统统被“秒杀”;不上课,单凭论文拿证,有违大学精神。或者说,“论文博士”很容易让大学变成“学历印刷厂”,只要政府官员、国企老总想镀金,写篇论文就会万事大吉。 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纪宝成曾在2009年11月说,“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可是,这年头,考研、考博并非易事,能顺利拿到硕士、博士文凭更不容易,“官员博士化”何以如此简单呢?“论文博士”,会给这个问题一个圆满的答案。 “论文博士”的存在,虽然方便了官员拿学位,但它对于我国高校发展、学术发展而言,并非好事。“论文博士”既会让努力考研考博变成传说,让博士帽变成官员伸手即可得的“廉价商品”,也会让我国高校博士群体的学术科研能力大打折扣。而且每一个“论文博士”都会让清华的学历学位证书贬值。 它的存在,还极有可能加剧学术腐败。试想一下,那些不用上课的“伪博士”,还要按要求写完博士论文,除了造假、抄袭、找人代笔、让导师及评审委员会降低评价标准放一马,这样的学生和论文几乎没有可能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如此一来,学术腐败必然在整个过程中愈演愈烈。 学历、学者与学术本应独立于行政和官场,知识分子本身应与政府官员保持适当的距离,如其不然,政府就会缺少真正的、有专业水平的批评者和监督者。而“论文博士”的存在,让高校变成了官场,同样也让官场变成了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