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3日,“2012第四届富士(国际)印刷技术高端交流会”在深圳南山区凯宾斯基酒店宴会厅成功举办。500多位行业专家、媒体、印刷同仁应邀参加本次交流会,盛况空前。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印刷数字化项目组长,富士胶片印刷技术部高级经理,中国大陆首位G7专家(曾为内地多家企业完成G7认证),PCC专家、德国Fogra PSO和瑞士Ugra PSO专家周杰凌先生发表了“稳定输出印版——战胜对手的秘器!”的演讲。 周杰凌: 各位朋友们,下午好!非常荣幸这次又能站在富士的讲台上和这么多老的朋友见面,非常开心。刚才我有两位同事都向大家介绍了怎么省钱,怎么赚钱。接下来我的话题对大家来说有点沮丧,因为我讲的很多是要让大家怎么样去花钱。 这次的主题,我既不去谈G7,也不会去谈PSO。我的主题而是和各位聊一聊目前在印刷生产阶段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一种环节,就是制版。处于职业的关系,我以前去过很多的印刷厂,也曾经参观过很多印刷厂的制版车间,有些公司的设备非常全,仪器非常全,管理非常完善,有些公司的设备很一般,但是管理也并不弱。通过这些拜访,我感觉很多公司对于制版环节的控制是非常凑合的状态。我记得以前有一个朋友跟我聊过,他认为制版环节很简单,觉得只要凑合凑合就行了,反正印刷印得出来颜色就OK了,谁还管制版该怎么样控制,该怎么去花钱管品质呢?但是大家真的认为制版能够去凑合吗? 我相信大家平时在印刷厂中经常碰到的事情就是当印刷发生问题的时候,比方追不上色,或者是局部掉网。印刷机房的主管就冲到版房说你怎么出的,有没有量过,药水状态好不好等等问题,这是非常常见的。制版是在印刷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它是连接印前和印刷工作的桥梁。那么你出的版是否合格,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印刷是否能够达标。对于制版的创建首先面临的是制版方式的问题,我相信大家都记得在90年代末或者2000年初,当时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大家在讨论CTP底是什么东西。当时很多人都在心里纠结,说我到底该不该去上CTP,但是心里又怕自己搞不定这种出版方式。 到了现在,基本上很少有人讨论这个话题了,到底我要用什么样的CTP才适合自己。比如我自己的速度要多快的机器,以后它是不是能够升级,我要的制版精度要多高,我到底需不需要4000dpi。再一个是商家服务好不好,机器会不会经常坏。还有维护的成本大概要花多少钱,这些成本高不高,如果我买这一套CTP设备,这大概要花多少钱。 坦白的说,目前为止没有一个非常完美、非常统一的答案。但是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首先要很清楚的知道我们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每个小时30多张、40多张出版速度的机器,我们是不是每天在出10微米的300线,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4000CBI呢?我记得在90年代末、2000年初的时候,当时一台10张或者10多张左右速度的设备差不多卖到200万左右,我相信老一辈的CTP的厂家都清楚,但是现在你花几十万20多张速度的设备就可以拿到了。重要的是大家在选择的时候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 打造一个制版的车间,通常离不开国内的投入,作为主体设备的CTP机器,可以选择的非常多,比如国产的、进口的、低速的、高速的等等,它的价位从50、60万一直到200多万的都有。除了主体的设备以外,还有一些配套的外围设备,比如你必须要配服务器,你必须要有PC机或者苹果机,必须要有一个不间断的电源,你需要有蓝字打样等等。我这里列的是非常基本的,基本价位至少在5万以上。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最容易被很多印刷企业的老板所忽略的,就是一些常用的测量检测的控制小工具。比如版房里面的控制要有温度计,必须要有一台测版的仪器。尤其是我要强调测版仪器,平时我们拜访客户发现很多厂的老板宁肯花50、60万甚至100多万去投资一套CTP的系统,但是它居然不愿意用2万左右的价位买一台测版的仪器。大家想一想,如果这种基本的仪器都不配备,哪里能真正发挥CTP的优势呢?数字化的控制根本无从谈起。除了硬件投入以外也不能忽视软件的投入,硬件的东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对于软件方面的投资大家非常忽略,觉得这是很虚的一些东西,但真正能发挥管理和技术的是靠软件。在CTP里,最基本的投入是流程软件和图文软件,价格也很多,目前市场上的价位差不多可以达到7万、8万左右,当然我不是说盗版的。但如果想真正的加强实力的话,大家还需要进一步的去配置更多的数码打样或者文件的优化,或者是过程控制的管理软件等等。 最后一点是人员的投入,通常需要有一名印前主管或者经理,包括普通的操作人员等等。当然各个地方的工资水平、待遇都不太一样,平均算起来最低的一年开销在22万以上。一套最基本的CTP的系统组建起来,目前最低是可以控制在90万左右的价位。如果我们以每小时20张版的制版速度来算,一个月最高的出版量也可以达到1万张的产能。当然如果想真正做得更好的话,需要投入更高的测量设备与软件,比如增加一些数码打样或者文件优化等等。大家看起来会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花钱的事情。但如果你一旦用好了,真正这些东西都能够给自己带来大量的效益。作为一个好的制版车间,并不在于这个车间的房间到底有多大,或者你的制版机到底有多快,更加实际的是在于你是不是能够充分发挥这个设备应该有的效率,看看制版的生产、技术、管理、控制是不是到位,它的损耗率是不是可以控制到最低,印版是不是真正能够匹配到你的印刷。 不同的版材有不同性能的特点,大家都需要根据版材的特点进行综合的评估。当然我这里也列了几点,比如看看版材的印刷性能、水墨平衡是不是好,是不是容易上脏。另外是分辨率,网点还原性,细线条的再现能力。 现在所有的人都想去追求很完美的版材,分辨率特别高,耐用性非常强,而且不容易上脏,价格又非常低。但事实上从版材自身的制造角度来说有很多参数是互相制约的,比如有的厂一心只为要追求一个很高的耐用率,但是这种情况下会牺牲掉一定的分辨率,有时候这种牺牲对于某一个印刷厂来说是无关紧要的。目前并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的版材能够把所有的参数都发挥到极至,重要的是能够根据版材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操作与控制。 最后我们强调的是版材的品质一定要稳定,而且最好能够有多种的类型对于不同的应用。看到这些Logo,大家有些非常眼熟,看起来眼花缭乱的,所有的版材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版有不同的性能特点,除了版材的特点以外也有显影的不同差异,一般人对这方面的感受不是特别深,但是如果作为版房出身的技术主管,我相信你们的感受一定非常深。显影的控制非常重要,所以在这里我单独拿出来说。按照我们的经验,在我们平时处理版材的故障,至少有80%都和显影控制相关,有些是认为的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冲版机造成的。 一个是冲版机的正确设置,不同的版对应的有不同的设置。第二是显影药水的控制,一定要需要借助仪器对显影进行测量和调节。第三是对保护胶的控制。 谈到冲版机的正确设定,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简单,但事实上我们平时经常碰到问题,做设定的时候要知道对自己做的冲版机有没有做状态的检查,比如重点要去检查你的设定值和实际值是不是相等或者相近。比如你设的显影时间可能是15秒,但是真正测出来发现可能要20多秒,本来我们设的量是20毫升,但是真正用量筒预测是一点都不准,这种情况我们都见得非常多。有差别不要紧,关键是你知不知道有这个差别,而且你知不知道这个差别是不是稳定的。关于其他方面,比如温度的设定和速度的设定等等,不同的版材有不同的设置要求,有的版材的宽容度非常大,比如富士的版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测过,你把温度调高2度或者下降2度,你去测网点,其实它的变化并不大,但是有些是温度降一度,可能你的版就开始上脏。当然我并不是想说明富士的版材有多好,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们的版在什么宽容度之内可以进行操作,不要出了问题再去找原因。在显影机里面的胶辊和压力的问题,不同的版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比如PA版和456,这种版的显影是物理加化学的显影,不是靠纯化学药品去浸泡的。当然还有的版采用的是纯化学浸泡的原理,需要用到很强的显影液进行化学浸泡,可能这个毛刷就需要去掉。所以不同的版材的显影调试都是不一样的,一方面要遵照厂家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建议如果你的时间允许,如果你的老板或者你的主管与经理做一点浪费的话,你们可以自己去做对应的测试,来了解一下你们自己所用的版到底是有哪些方面的特点,避免你们以后犯错误。 显影液的控制,无非是控制显影药水的浓度,对于版材的质量有非常大的关系。对于药水管理的控制一定要通过必要的仪器来进行测量,在这里我提几点问题,第一个要关注的是你到底有没有仪器,可能有的人会说我们版房干了很久,我们从来不需要什么仪器,我们只要用眼睛看一看,或者是拿手去摸一摸就知道是不是往显影液里兑一点水或者加一点补充液,也可以凑合去用,可能也不会出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凭感觉、凭经验、凭肉眼去观察的话很难准确,而且你冒的风险是给印刷带来阻碍,可能有时候印刷主管就会拿着这个样张非常生气的冲到版房问你这个怎么回事。有的车间是为了讲求所谓的节约、所谓的成本,不愿意花几千块钱买一个测量药水的仪器,他觉得这简直就是一种浪费,或者是图便宜,干脆到市场上或者网上买几百块或者一千块的药水检测仪。大家要知道一旦出了问题,你损失的可能就不只是几千块钱的仪器钱了。 还有一个问题平时也碰到很多,你的仪器到底在不在用?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可笑,但是我们在很多厂都发现这样的问题。仪器买回来之后,主管或者老板怕员工把这个仪器弄坏了,锁在柜子里。这也是一种管理非常不到位、不明智的表现。显影药水的控制浓度是非常难以掌握的,以前碰到很多印刷厂的客户问你们的版的补充量是怎么设的?其实坦白来说,补充量的设定是最麻烦的,因为它是一个变量,它会因为你的充满量和药水实际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有时候它甚至会根据版房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而变化。所以严格来说,大家平时也会发现哪怕是同一种版材或者同一种药水,在不同的情况下去使用,它的补充量的设定是不一样。其实最直接的一个办法是你需要每天去用这个仪器对它进行判断,去测量。你可以每天或者每一个班次做一个记录表。我记得以前我去一些印刷厂做检查,当然也是为了处理问题,我会问你们有没有平时对这个药水做测量?小伙子就把他的记录拿出来,记录得非常好,今天药水浓度是多少,什么时间测的,谁测的,昨天是什么浓度。记得非常好,我说你的活干得很不错,对方很开心。后来我又问,昨天药水的导电率值是42,今天变成了38,你就不做调整吗?他就傻眼了,他说反正老板说只做记录,至于该不该我控制,我不知道。看起来很可笑,但是你们要回去检查一下,测一下你们的员工,这个现象非常普遍,他根本就不知道,他只负责记录。其中有什么变化,应该怎么做,怎么调补充量,他都不知道。这是大家都要值得注意的问题,你必须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告诉他量化下来,应该怎么调节。如果你发现昨天和今天的药水浓度下降非常大的时候,你要考虑补充量是不是该调整了,而不是慢慢等着这个药水不能用了才知道该换液了,是不是该加补充液进去了,这时候你的浪费更大。 药水的使用更换周期的问题,不同版材的换药周期是有差别的,不能一概而论,哪怕是同一种版材。同一种版材、同一种药水在不同的出版情况下也有差别,通常我们给出的参考是2个星期或者3000平方米的用版量,但这只是一个参考。有的厂平时的出版量非常大,今天出一千张,明天一千张,非常稳定,这时候可能一个月换一次,或者一万张版换一次,这都不是什么非常奇怪的事情。但有的版材的更换周期是一个星期或者1500平米所有,所以不能简单的量化,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我平时最头疼的就是客户要我去给他算成本,我说一张版到底用多少显影液很难算,因为你不告诉我你是怎么用的,我根本算不出来。 这一点有给自己做广告的嫌疑,但是为了谈新技术,我不得不在这里简单提一下我们富士自己很特色的产品,叫做ZAC的冲版机。这是一台很另类的冲版机,我刚才所说的问题,这台冲版机是不需要你去管的,它里面是可以全智能的控制,它会根据药水的状态自动判断补充量应该怎么设定,应该是增加还是减少,里面是全智能控制的,有一个好处是可以把显影药水维持到最佳。有的人觉得进口的冲版机非常贵,好像是30多万,但是如果你已经在使用普通的CTP冲版机,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提供了一个外接的装置,叫做ZACPlus,我们可以连接到你现在正在使用的冲版机上,来实现药水自动动态的管理。当然坦白从个人角度说,我们最希望的就是根本不要去显影,比如将来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免处理的版材,它是可以实现这一点的,既环保又省事,你根本不用再管什么显影不显影,我相信这也是将来制版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冲版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保护胶的控制,要比显影液的控制简单很多。第一,大家要注意你所用的保护胶和版材是不是真正配套,我所说的配套不是要大家一定要买原厂所配的保护胶,这不一定,但是你一定要测试一下对你的印刷有没有影响。因为我们以前碰到过好几次,就是保护胶引起的。另外是保护胶的稀释比例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是遵循某个原厂的设定。最后要注意它的更换周期,大家在下面可以看到一个图片,而且我相信这个图片在很多的印刷厂都看得到保护胶的图片。大家知道保护胶本身是循环使用的,如果用得短可能用两天,如果用得长可能用到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甚至更长,它是循环使用的。它会随着你冲版的过程,会把一些显影液带入到保护胶槽,所以你会发现保护胶的颜色越来越深。大家知道保护胶是涂抹在版材上的最后一道工序,如果搀了显影液是什么后果得到都猜得到,但是很多版房根本不看保护胶,看到颜色深了就深了,也不管,这其实是需要控制的,同时也是经常被我们大家所忽略的。 制版曲线的调整是直接关系到能不能让这个印刷印出层次,它不是唯一的因素,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很多印刷厂包括使用CTP或者不使用CTP的,我们发现对网点的控制都是连蒙带猜的,运气好还行,运气不好的话根本没法看。谈到CTP曲线有两种,一种是CTP的线性化曲线,另外是印刷补偿曲线。有人觉得要做CTP的线性化曲线,有人觉得是多余的,根本不需要做,它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答案。其实还要看具体的使用条件,也和你用的版材有关系。根据我们的经验,线性化的曲线对于多数的CTP来说是可以不用的,除非这个版材的波动太大了,每一批来的都不一样,网点的波动非常大,这时候你必须做线性化的校正。对于紫激光的版材必须要做线性化曲线的。印刷补偿曲线也没有统一的,一定需要你根据所用的纸张、油墨的耗材,结合实际印刷的测试情况,来确定出正确的一个网点校正值。制定印刷补偿曲线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采用网点扩大的校正方法,它是基于传统的网点扩大值的测定,根据参考目标值以及当前印刷实际的印刷品的扩大值来进行计算和校正。 对于网点扩大值每一个厂都测过,对于网点的扩大在印刷行业里都有一系列的对应网点扩大的标准,所以它相对比较容易被印刷人员所接受,因为它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通过网点的扩大值的确定来判断我们印刷的层次到底是不是准确的。除了传统的网点扩大方法以外,G7的校正方法目前在国内也越来越流行,它是采用中性灰密度曲线来对网点进行精确的匹配计算,在座也有很多G7方面的高手。这两种方法哪个好?有很多争议,比如德国、欧洲,他们认为他们是最好的,他认为用网点扩大的方法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到了美国,跟美国人打交道,他们会告诉你G7的方法最好。其实到底谁最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两者都差不多,只是用的手段不一样。但是我相信大家对G7了解很多,它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不依赖于网点扩大。大家知道平时在普通的交易上测网点扩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一些材料根本就不容易去测网点扩大。比如丝网印刷和在铁罐子上印和胶皮上印,你的网点扩大到底是多少呢?特别是对于胶片印刷是没有标准的。这时候显然最直接的方法是可以通过G7的手段来做,也是一个最好的方法。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还有一种看起来比较另类的方法,今天早上CGS也说了要改文件,不是随便乱改的,类似于数码打样,但是它的对象不是数码打样机,它是印刷,可以做循环的匹配,我直接改你的文件。你的文件出来,你可以直接印到任何的颜色标准,它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原始的也好,比较高级的也好,最终都需要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才能确保整个制版过程中是有序进行的,这样才能保证你的生产效率,避免返工和浪费。不同的厂商都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设备条件与工作流程,对应的去建立一套适合你们自己工厂实际使用的一种管理方案。从具体的实施方式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SOP,这也是目前非常流行的方式,而且有很多的大型企业都在一直沿用。这不是印刷行业的专利,也不是某些大企业的专利,只是很多大企业目前比较成熟,走在了前面。但事实上这些东西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是更加实用的,大家知道中小企业面临的客户是更加零乱的,接的单也是更加多种多样的,如果内部不去做好生产的量化控制管理的话,你们的效率永远提不上去。我之前所提的所有制版的相关内容都可以进入到SOP里。关于SOP,现在的资料非常多,网上也有很多资料,包括我同事也介绍了很多,我不多花时间说。 总的来说,制版环节的品质控制并没有那么难,而且在整个印刷生产的投资领域里,它的份额是最轻的,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很多的印刷企业都是有很凑合的态度。要搞定制版环节的控制,说简单也简单,无非是三点。第一,要掌握一个正确的方法,你不要成天是连蒙带猜的,靠你反复的去调试和去猜,这是很浪费的。第二是要创建一个有效的管理,比如通过SOP的方式,你可以建立一套自己的管理程序。第三是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很多企业根本就不缺制度,缺执行,写了一大堆东西出来,而且还是自己写的,但是没人去干,也没有人去管理,所以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浪费的,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执行。如果要在半个小时之内把制版环节所有的方方面面全部讲得非常清楚,大家也知道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里只是根据我们平时自己的经验,把一些平时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地方提出来。希望也借助这个平台,能够给很多处于迷茫和发展中的印刷企业一些比较有效的思路。 最后,感谢各位对富士胶片一直以来的支持与信任,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能够把印刷继续好好的延续下去,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