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免费注册
  • 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资讯详情
  • 实体书店有没有“未来”

信息来源:【百道网】        发布时间:2012-04-12 00:00:00

  日前,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透露,年底前将出台扶持民营书店发展的减税、减房租政策,并将国有书店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城市的繁华街道必须给书店预留位置,社区新建的地方都要留出书店经营的空间。面对一个个实体书店的倒闭,政府终于伸出“扶持”之手。但靠政府的手,是否就够呢?

  A

  我工作的报社坐落在上海市区南部——这一片是昔日“法租界”的核心地带——一条幽静、雅致但名气颇响的小街上,全长不足500米的它一度云集了沪上几家最重要的出版社,因而以“出版一条街”的美名而为许多市民所熟知。

  正因为这个缘故,我想大概很少有爱书人能像我这般怀着复杂的心情目睹出版社门市部的门面一天天地萧条、萎缩,渐渐地被各种花店、水果摊乃至酒吧、面包房覆盖……是的,正像许多读书人忧心忡忡地关注到的那样,在许多城市,实体书店如今是一道道正在迅速消退的风景线,只不过我每天都要走过的这条小街的变迁给我造成了特别深的印象而已。

  粗粗统计一下,从2010年到现在的两年间,国内知名度很高的民营书店关门停业就已经有一大半,其中包括北京的“第三极书局”、“风入松”书店、“光合作用书房”,上海的“季风书园”人民广场和静安寺等四家分店。再早几年破产倒闭的,还有上海“思考乐书局”和“席殊书屋”、老牌的北京三联书店以及实力雄厚的外资“贝塔斯曼”等等。虽说去年11月25日综合时尚性的广州“方所书店”在爱马仕、路易·威登等一线奢侈品专卖店聚集的高级购物中心华丽开业,短暂地给业界打了一针强心剂,但实体书店——尤其是民营书店——日薄西山的整体衰败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全国工商联书业商会的调查显示,过去10年里有近五成民营书店倒闭,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另一项统计则说,仅2007年到2009年,中国民营书店就减少了10000家。

  来自国外同行的坏消息更令中国的图书经营者有兔死狐悲之感:2011年2月16日,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Borders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过去40年里,从一家小镇书店一步步发展成为拥有员工超过1.1万人、门店数百家、巅峰时期销售额达到40亿美元的“全美最佳书店”,Borders曾经是一个经典的“美式”成功故事,但随着北美消费者日益转向电子图书下载或在亚马逊等网上书店购买图书,它如今变成了一曲悲歌。同样岌岌可危的还有在华尔街上市的巴诺(巴恩斯和诺布尔)书店以及著名的英国水石书店,相比于卖书,应付持续亏损和裁员是它们的董事会目前的首要工作。说起来真是恶有恶报,巴诺和Borders这两家书店素有“企业怪兽”的恶名,数十年来一直在凭借更加冰冷无情的纯商业化经营挤垮更有人文气息的特色小书店。

  B

  眼下,除了少数被悲情蒙住了眼睛的纸质书死忠分子,大多数头脑清醒的人都无奈地认识到,长远来看,不管实体书店采取任何“战术”——包括广州“方所书店”推销的那套综合“生活品质”消费模式,在时代潮流面前都只是螳臂当车。这是因为,除了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以其完善的流通体系、点对点的服务以及更大的价格空间造成的冲击,除了越来越成熟的更加便捷、高效、廉价的电子书的挤压,更为重要的是,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地说,单向地阅读长篇文字内容的读者正经历有史以来的首次减少。如今,人们更多地青睐互联网上那些文字和音像一体的多媒体读物,以及博客、播客、微博等互动新媒体,尤其是适合于移动互联网终端呈现的内容。

  上海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正确地指出:“……没有任何人能料到,不是缘于文化专制,而是基于技术形态的改变,中国书业尚未走向成熟,就已面临第二次严重的危机。”

  这么说来,那些散发着墨香、更承载着我们美好的精神寄托的实体书店注定要从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消失吗?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实体书店。我可以斩钉截铁地下定论,过去那种单纯靠卖书挣回成本的实体书店将来是一定没有出路的。而且,越是在大城市,它们越是会因为租金等成本的高昂而迅速走向末路。不过,假如我们的社会能够逐渐达成某种共识——书店不仅只是一个卖书的经营场所,就像我的报社门前那条路上日益取代书店的那些酒吧、花店、面包房、水果摊一样,那么,它在数字时代延续其生命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

  我记得在2009年,位于上海陕西南路地铁站的“季风书园”旗舰店由于租约问题曾一度面临生死存亡关头,以至于沪上乃至外地媒体掀起了一场“保卫季风”的舆论战,最终它得以续约存活至今。当时有人提出过一个很有力的观点:季风不仅是一家书店,它是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之一。作为那场热闹论战的一个三心二意的旁观者,素来信奉自由市场的我虽然并不赞成那些呼吁业主(地铁公司)或政府补贴季风书园的主张,但对于书店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学上叫“正面外部性”)这种笼统说法,我是同意的。

  正如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近日在一个研讨会上说的那样,“独立书店……最重要的特质是不以图书销售为单一目标,密切地参与本地精神文化生活,在塑造本地精神文化生活中起到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作用。”换言之,书店,如同伦敦、巴黎等西欧城市里的那些剧院、沙龙和咖啡馆,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PublicSphere,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对于维系一个自由社会及其文化生态至关重要。说到底,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每一家老牌书店倒闭歇业总会引起社会公众极大震动的心理根源——公共空间与一个城市的品格及人文精神休戚与共。

  C

  于是,作为一个从事文化展示和交流的特殊场所,书店的未来生存看起来不外乎走以下几条路:第一,政府财政支持,类似于学校、医院、博物馆、戏剧演出团体等,它们在中国都被称作“事业单位”;第二,社会捐赠,类似于各种慈善组织,包括专门扶持高雅文化的基金会;第三,转型为不再单一卖书、更加多元、更具特色的综合性文化经营场所,这条出路又可以发散出无数方向。当然,这三种模式也可混合。

  今年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张抗抗称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政府加大对实体书店的政策性支持。她认为,实体书店是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其濒临灭亡直接威胁到学习型社会的建立。3月初,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出台扶持实体书店的规范性文件,拨出1500万元专款支持出版物发行网点的建设,其中500万元用于支持各类实体书店。除了上海,杭州不久前也宣布每年拨款300万元扶持民营书店。而在两会期间,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告诉媒体,今年年底前预计将出台扶持民营书店发展的减税、减房租政策。他还说,此前,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专门文件,要求今后在城镇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过程中,必须在繁华地段预留出版物发行网点的建设用地。

  政府的解囊相助无疑是件好事,但只要是政府行为,就必然要经过申请和审批门槛,以目前中国严重缺失的社会监督能力,必然会制造出许多新的不公正的暗箱操作行为。而且,政府作为单一的资助主体,其特殊偏好也必将对实体书店经营方向产生重大影响,不利于文化的百花齐放和多元化。

  我倒是想在这里呼吁手握大笔风投资金的有远见的网上书店和电子书下载网站主动参与到对实体书店的“拯救”事业中来,或者干脆对它们中的佼佼者实施收购。表面上看,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及电子书之间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因为正是后两者极大地挤压了前者的空间,使之陷入当前的困境,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唇齿相依的依存关系。

  在两年多前的那场“季风保卫战”中,许多痛心疾首的爱书人私下里并不讳言,自己从来都是在季风书园翻看好了中意的书,回头再去网站下单买书。这实际上意味着,眼下的实体书店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网络书店的“实体展示馆”的功能。经常买书的人都有这个体会,不经意地随手翻看决定了对许多书的购买,而在网站上“翻书”,则是一件既不方便、又缺乏快感的乏味事情。因此,如果线下的实体书店全都倒闭了,那么网上书店和电子书网站如果不专门推出属于自己的实体书展示平台,它们自身的生意恐也将遭受重大影响。与网站“联姻”后的实体书店的主要业务将不再是卖书,甚至也不是仅仅作为实体书的陈列场所而存在,它将是一个从事一切与书的有关——展览、讲座、研讨会、论坛甚至表演……的社会活动的场所。

  我相信,得风气之先的网络书店和电子书经营者并非不懂得这里面如此简单的关系,问题在于,它们自身之间也存在着白热化的竞争,谁也不愿意率先去经营或者资助一个能够给全行业带来共同好处的事业。

 


更多资讯
本站所有图文内容,福州叁叁肆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ht@2010-2016 3344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丞相路丞相坊1号楼F层205(青年创业中心), 公司电话:0591-87873344   闽ICP备102009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