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北宋毕?N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这项技术一直传承了上千年。在市政府公布的丽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上,来自缙云的丁华义传承的项目——“活字印刷”颇为引人注目。 趁着外出打工的丁华义清明回乡祭祖,记者专程赶到缙云县东方镇,与古老的活字印刷术“狭路相逢”。尽管如今电脑印刷普及,却无法掩盖活字印刷的魅力。 祖传绝活的第四代传人 “我太公手上就有做活字印刷了,我是家族第四代传人。”丁华义说。 丁华义的祖上是台州温岭人,后来举家搬迁到缙云。17岁初中毕业后,丁华义就开始跟随爷爷学习活字印刷手艺。他的爷爷丁章秋是当地有名的谱师,一生为无数家族修谱印谱。丁华义的外公,当年也以修谱为生,他和丁章秋是一同学的活字印刷手艺。 “爷爷从小就学活字印刷给人修谱,直到解放后六十年代停下来,八十年代后,各地修宗谱又逐渐兴起,爷爷才重新开始修谱的。”丁华义说,修谱是一门手艺活,也是累活,当时家里有十几个人,大家都在家里种田,就他跟着爷爷当学徒,到处给人修族谱。丁华义说,以前给人修谱,一般一次要三四个月,碰到一些大的家族,花上一年半载是常有的事情。 在年复一年的修谱中,丁华义逐渐掌握了刻活字、排版、印刷等活字印刷的关键技术,前几年,爷爷以93岁高龄去世后,丁华义才正儿八经成为丁氏活字印刷的掌门人。 历劫重生的“古董”印刷工具 走进丁华义家,一股墨汁芳香扑鼻而来。循着这股香味走进屋中,屋内一侧墙边,整齐地摆放着几十块字盘,每一块字盘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活字字模。 在丁华义家中,至今完好地保存着两套活字印刷工具,一套是爷爷留下来的,另一套还是从太公手上传下来的。丁华义说,这两套印刷工具能够保存至今,也是历经劫难。 “我爷爷手上最多的时候有12套,大部分在‘破四旧’的时候被烧掉了,后来是东藏一点,西藏一点,才保存下来完整的一套。”丁华义说,爷爷手上的这套活字,保存有三万多字,八十年代重新开始修谱后,爷爷用的就是这套工具。 丁华义家保存的另外一套工具,则也更加传奇。“以前爷爷是和外公一起学的活字印刷手艺,外公是家传的,爷爷是跟外公的父亲学的,所以外公家里的活字印刷工具,比爷爷的要多。”尽管外公家传的工具多,但是同样逃不脱劫难,家中的活字印刷工具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几乎全部化为灰烬,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丁华义在整理家人的遗物时,才发现居然还有一套“古董”级的活字印刷工具,那套工具就是当年太公手上最趁手的一套活字印刷工具。 记者眼前看到的这套工具是丁章秋传下来的,很多字模已经出现了霉蛀,丁华义说,其实活字用的木材是材质上好的棠梨木,不过由于当年是偷偷藏起来保存不好,不少字都已经损毁掉了,因此没事的时候,他就会自己动手,补刻一些字。 记者注意到,活字字模上刻写的是老宋体字,其特点是横细竖粗,笔划对比大,字形方正。丁华义说,刻字的时候,先将要刻的字用笔反写在平整光滑的字模上,书写完后,用刻刀逐步将横笔画、直笔画、撇笔画刻好,最后将空白角挖去。 活字印刷的明天谁来守候 从成千上万的字库里,挑出要用到的字,然后开始排版,一个个木活字被排到木盘里,木盘用竹片隔成了很多行。每排满一行,就用削好的小木片把空隙塞紧,这样木活字就不会移动了。排好版后,丁华义校对确定无误,就开始印刷。排好的木活字上,先用刷子刷上水,再过几分钟刷墨,刷墨均匀,轻轻将纸铺在木活字上,用棕刷子在纸上轻轻拓印,很快,精妙绝伦的木活字印刷品便呈现在面前…… 将工具一一排开后,丁华义向记者熟练地演示起活字印刷这难得一见的绝世技艺。丁华义说,活字印刷一般要经过拣字、排字、紧版、调墨、上墨、印纸、阴干、划线、折纸、叠纸、裁纸、装线、贴封面等十多道复杂的工序,修谱成书后还要让委托者检查,确认无误才算大功告成。 “现在活字印刷主要就是用来修谱,因为很多宗族、族谱都要求必须用活字印刷,不能用电脑打印出来,其他的活相对就比较少了。” 丁华义告诉记者,缙云博物馆保存的那套活字印刷工具是他师伯的,师伯想将手艺传给儿子,但是没人愿意学。丁华义说,自己还有一位师兄,也会活字印刷的手艺,但是他已经放弃了这门手艺,工具也没有了。如今,只有他还是坚守这门古老的技艺。 “修谱有一个周期,按照传统的说法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这一轮的修谱刚刚过去,要等到下一轮修谱高峰,还早着呢。”丁华义说,因为根本挣不到钱,没有实际利益,活字印刷这门手艺要维持下去非常艰难,为了赚点钱养家糊口,这几年,他都在温州打工。 这次入选市级非遗传承人,让丁华义看到了这门古老手艺传承的希望,他也期待着能够借非遗保护的东风,让更多人了解活字印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