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印刷企业面临工价再创新低、人工水电费用不断高企的窘境之下;就在印刷业前景受到电子媒体的冲击不断萎缩的境况之下;就在欧债危机、全球经济疲软导致各国通胀严重、资金缺乏的环境下;就在设备巨头破产收购连连的形势下,中国印刷似乎依然保持着红火的态势,而其一个关键指标是,在国内每年大大小小印刷展会上依然保持着高额的现场成交,中国印刷企业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狂热的投资,甚至全球印刷设备供应商居然已经倚靠中国市场贡献其一大半的销售额时,似乎对于印刷的一切担心都失去了意义,面对展馆中滚滚人流,你会感慨:印刷绿洲原来在中国。 印刷展会备受热捧 印刷业展会的盛况空前在2012年上半年依然继续保持,四年一届的印刷全球盛会——2012年德鲁巴国际印刷及纸业展览会即将于5月举办,几乎所有的印刷设备器材供应商都铆足精神,在该展会上一展雄姿。而按照展会经验,大展之前展商大多休养生息、全力备战,可在3月的广东地区接连举办了两场地区性印刷展会——展出面积3万平方米,国内外参展厂商300多家的首届中国(南方)印刷及设备器材展览会;展出面积8万平方米,国内外参展厂商1000多家的第十八届华南国际印刷工业展览会。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没有任何时间差距的两个展会均受到中国印刷器材设备厂商的追捧,有的参展企业甚至是两个展会同时参加,而参观展会的印刷企业专业买家数量也相当多,更在两个展会上频频传来现场签约购机的消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中国印刷工业强大的购买力,以及印刷展会的活力和商业价值。 印刷展会受热捧的确是印刷行业的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首先,长期作为加工类型行业的印刷业对于设备和技术非常依赖,市场上往往刚一出现一个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新颖活件,如果企业没有,则只好拱手将订单让给竞争对手。其次,以作坊类型大量存在的印刷企业迫于竞争压力,往往严格控制行业信息,使得松散型的印刷企业业态急需一个可供交换信息及资源的平台。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如果完全拒绝展会,厂商搭建销售渠道的供应商,一方面面临着渠道建立的低效率与高成本;另一方面因为缺乏展会这样一个重要的社交舞台,缺乏曝光率,想让印刷企业去硬生生接受一个品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没有新的产品发布,印刷设备器材企业依然不辞辛苦地全国参展的原因。至少目前的投资回报率还是满意的。 投资热背后是否蕴涵“虚火” 印刷展会的盛况真的是中国印刷行业的茁壮吗?中国印刷设备采购的热潮真的代表了印刷业发展的迅猛吗?繁荣的背后还蕴涵着印刷市场“虚火”亢盛的表征,而中国印刷的“三短”正在不断催促印刷产业的真正升级和发展。 投资的短视 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投资在国内市场有时被解读为突破现状的“病急乱投医”:倾家荡产投资数字印刷设备几年,却根本没有开展该领域客户群体的培育以及市场推广,以致数字印刷机白白搁置在那里等待技术淘汰,这在一些印刷企业身上确实存在。某些书刊印刷企业发现市场竞争激烈,于是卖掉所有设备全面转型于似乎依然是“大蛋糕”的包装印刷领域,等终于花了更多的资金把入门的包装设备配备齐,才发现原来包装印刷的竞争激烈程度更甚…… 一些企业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着急寻求新的投资项目,在展会上看到一些新颖的商业解决方案之后,却完全不针对自身情况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匆匆上马新设备导致的用力过猛,很容易让印刷企业自身陷入困境,而高瞻远瞩的投资战略又有多少人明白呢? 资金的短缺 如果一家印刷设备供应商号称当年销售额数十亿元,仅在一次展会上就现场签约购机达1亿元以上,你会不会更震惊于这庞大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还未入账的印刷企业客户向金融机构高额借贷的贷款,这家供应商手里攥着的合同很多不过是欠费单而已。 经营的短浅 当一些数字印刷企业开始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时;当一些印刷企业已经将印刷业务向上下游扩展,顺利转型为服务性企业,把印刷作为其提供服务的一部分时;当一些企业针对自己的现状,反其道而行之,不去随大流去做“大而全”,而是在印刷的某一个专门领域做到“微精尖”时,仍旧看到大部分的印刷企业还是把自己定位为传统的加工型企业。这些企业完全遵照客户需求完成加工要求,固守现有经营范围,在参展时仅仅关注设备的运转速度以及能够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却少有从商业策划的角度以设备配型的战略去询价投资。 尾音 业内一位朋友的比喻非常风趣:目前中国的印刷企业像是青春期的孩子,好奇心十足却很莽撞,精力充沛但阅历有限,唯有不断的试错、总结才能真正成长。这个过程谁也无法替代。好在,还有时间。当然,所谓虚火不过“疾在腠理”,不能忽视中国印刷业中积极的改革派、实验派、行动派。但不妨给火暴的展会经济浇一瓢凉水,多一些有益的进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