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普及,无法掩盖活字印刷的魅力。在温岭一深山沟里,有户活字印刷手艺人,现在接的客户单已经排到2014年了—— 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十一世纪中叶,北宋的毕?N以泥为材料制成字模,发明了活字印刷。从此,活字印刷术一直传承了上千年,所用的字模由泥模改为木模,再由木模改成后来的铅字,印刷操作也由手工操作改为机械印刷。直至发展到如今的电脑打印全自动化操作。 近日,记者在温岭市温峤镇上保村和古老的活字印刷术“狭路相逢”,惊喜之余,更多的是庆幸和忧虑,庆幸“你依然存在”,忧虑“你的明天谁来守候”? 一天只排五六版 2月23日下午,天下着蒙蒙细雨,温岭市温峤镇宣传委员郑岳平和文化站的谢小敏带着记者穿过“山路十八弯”,终于来到青山环抱的上保村。 此时,活字印刷作坊的承传人,已经年逾古稀的陈佩德早已等在门口,看到我们,二话不说就领着我们去看他的工作室。跟着他的脚步,我一步步走上二楼,也走进了活字印刷的“神秘国度”。 陈家的二楼很简陋,水泥涂刷的墙壁,前后通风的两排铝合金窗户,吊顶的日光灯,仅此而已。在这个简陋的房间里最多的就是字模,不仅三张长桌上排满了密密麻麻的字模,靠墙的两块立板上也被字模挤得“座无虚席”。粗粗统计,这些字模多达20多万个。 活字印刷如何成书?陈佩德的儿子,作坊主陈飞介绍,在委托印刷者提供原稿后,一般要经过拣字、排字、紧版、调墨、上墨、印纸、阴干、划线、折纸、叠纸、裁纸、装线、贴封面等数到工序,成书后还要让委托者检查,确认无误才算大功告成。 “这些程序里最难、最费时间的就是排字,以宗谱为例,往往排一张纸就要2个小时,一个熟练工一天最多只能排五六版。”在陈家,几名来自外地的已经有七八年工作经验的师傅正在一丝不苟地对照稿子挑选字模进行排版。版面排好后,印刷工序采用原始的拓印方法。印刷师傅在版面上涮上油墨,再把棉纸敷在上面,又用棕榈刷均匀轻轻地拍刷,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白纸就印上了黑字。印刷完毕后,又要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拆版,就是把字模逐个逐个放回原处。 古文功底须扎实 活字印刷的字模最早是用泥胚做的,天气干燥容易裂,天气潮湿又容易糊,后来发展到木活字。“用来做木胚的棠梨木虽然材质相对细腻,但木头有纹理,在上头刻字力度甚难掌握。那时候我爸就天天带着木头和刻刀穿堂过户。”陈家活字印刷的主干力量陈飞说。 现在作坊的活字用的是机器刻的铅活字,只有少数冷僻字仍用木字模或橡胶字模。“碰到这种情况我就自己刻。”陈飞从高中毕业就开始学习活字印刷术,虽然现在已经不用再常常刻字,但是手艺活儿依然没有丢。 “那个时候才20岁不到,个性跳脱,让我每天坐在这里一两个小时,一动不动地认字、捉字,心里很烦躁。”陈飞说,温州的老师只教了自己一个月,剩下的全靠自己自学,因为字模上的刻字是反的,加上底板和凸出来的字都是同一个颜色,很容易眼花,“刚开始一天一个版都捉不到,主要是没耐性。” 除了捉字,学古文也是让陈飞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家谱、宗谱里的序,不仅是文言文,还没有标点,有的地名、事件都是未流传开的,被老鼠或虫蚁蛀掉一个字,上下文就连不起来了。“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尽量把字补回去,这就要求有很扎实的古文功底,直到现在,我还在学习摸索中。”一边说,陈飞还翻开一本家谱,记者看到里面有不少空字,乍读下来很难理解。 起始于十九世纪初 据了解,陈氏一家的活字印刷始于十九世纪初。陈佩德的太公和爷爷均为晚清的秀才,父亲陈寿富出身于书香门第,不会田间作业,学会了印刷,为佛堂和乡里邻间印刷佛经、契约及家族宗谱等等。1928年,陈寿富因“通共罪”被判刑六年,坐牢三年因病提前出来。1943年因烟毒发作而亡故,陈家印刷至此关闭。 1962年,此时已为小学教师的陈佩德,利用教学的空余时间,搬出父亲留下的印刷工具,偷着学排版,学印刷,但毕竟没有得到真传,操作起来也不怎么顺手,但对活字印刷的喜好心境,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984年,由于民间宗谱修撰日盛,陈家就半公开地为周边乡邻印刷家谱。 1992年,为了弘扬自家的印刷业,陈佩德从温州请来师傅,让高中毕业的儿子陈飞系统学习活字印刷的技艺。渐渐地,不仅儿子学会了印刷技艺,陈家的女儿、儿媳妇也都成了好帮手。儿媳妇负责装订,女儿则对印制好的家谱进行划线,干起来驾轻就熟。从此,陈家活字印刷逐渐有了名声,已经为当地及周边县市印刷了100余个姓氏的族谱、家谱。 由于家庭的熏陶,目前陈飞年仅12岁的儿子陈泓挺,也已经熟练掌握了捉字技巧。 明天谁来守候? 他们是最普通的手艺人。刻梓修谱,养家糊口,在经年累月谋生的岁月里,时光刻在他们黝黑脸庞上的纵横沟壑,就像铅胚上雕刻的活字一样分明。 但是伴随着从一门手艺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通匠人也成为文化保护中的“活化石”,成了传统文化和印刷技术的守护者。在日复一日刻字排版的生涯里,无意间守护了华夏文明的一点星光,令它一直在历史长河里安静闪耀。 可是,对于这门古老技艺来说,要在现代社会里“凤凰涅??”,源远流长却如此困难。 “刚开始,活字印刷只在我们村里流传,后来评上台州‘非遗’后,流传范围越来越广,来找我们印刷的客户越来越多,有的还是来自宁波、青田的,现在接的单已经排到2014年了。”陈飞说。 虽然活字印刷的经济效益还不错,但是陈飞依然担心这门手艺是否能够传承下去。“一个字模最多只能用1万次,有些常用字半年就要换一次。而这些字模台州根本没有,我们的铅字字模都是从温州买的。字模少并且难买正说明了现在干活字印刷的人越来越少了。”另外,陈飞说,尽管儿子陈泓挺也会捉字,但是未来会不会继承这门手艺还很难说。 “我也不知道以后会有谁来继承我的手艺。”这是离开时,陈飞和记者说的话,言语间带着一种无奈和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