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在中科大手工纸实验室,中国纸浆造纸工业研究院研究员王菊华正在操作造纸纤维仪分析纸样纤维。 近日,“数字化与可视化在中国手工造纸行业的应用”研修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12个国家级手工造纸非遗项目的相关人群齐聚一堂,学习并交流手工纸在当代传承发展的经验。 平阳麻笺、富阳竹纸、龙游皮纸、泾县宣纸、铅山连四纸、滩头手工抄纸……这一个个现代人或熟悉或陌生的非遗技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手工纸。顾名思义,有别于机制纸,它们是以手工操作抄制而得的纸。在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手工造纸技艺在守护传统的同时,如何与最新的科技前沿成果进行精彩的碰撞与对话? 从农耕时代走来 坚守传统顽强生存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翻开被誉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透过短短几十个文字,回溯1900多年前的东汉,宦官蔡伦创造了一种轻薄廉价的书写材料——纸,从此人类文明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虽然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不断发现所谓“西汉纸”,但在中国纸浆造纸工业研究院研究员王菊华看来,它们都不能称之为“纸”。这位已经86岁高龄的手工纸行业资深专家认为,中国手工纸是植物纤维原料经过备料、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等步骤制成的纤维薄片,唯有蔡伦才是名副其实的首创者。 从洛阳城中争相传抄《三都赋》,到王羲之挥毫疾书《兰亭集序》;从李杜刊印流布名篇诗文,到明代编撰皇皇巨著《永乐大典》,传统手工纸见证了中华千古文化盛事,跟随其造纸技艺跨越千载,从农耕时代来到当下。 “工业化带来量大价廉的机制纸,无论宣纸、竹纸还是桑皮纸、连四纸,传统手工纸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中科大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手工纸研究所所长汤书昆说,“然而,人们对诗意‘慢生活’的追求始终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并行,契合健康环保等现代消费理念的手工纸历经大浪淘沙之后又顽强生存了下来,在书画创作、古籍和文物修复、商品包装等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 汤书昆所带领的团队正在进行国家出版基金重大专项《中国手工纸文库》项目。他介绍说,虽然目前手工纸行业正在整体大幅萎缩,但在一些地方还是形成了手工纸产业的聚集区。比如泾县约有400家手工纸厂家,其中仅丁家桥镇就有近300家,虽然他们大部分宣称生产宣纸,但仅有16家厂家拥有宣纸地标产品保护标志。 “一些所谓‘书画宣’并不以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材料,即使使用传统造纸技艺,其产品也不能算作正宗宣纸。 ”安徽泾县小岭景辉纸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耀谷认为,正是因为遵循传统工艺,严格甄选材料,泾县宣纸等著名手工纸才能保证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 与工业时代牵手 协同科技寻求突破 重视言传身教的传统手工纸技艺往往师徒授受、因人存续,一旦后继乏人,一些历史名纸就不得不中断传承。为了让传统瑰宝重现生机,巢湖岸边的掇英轩纸笺加工公司近年经过探索,相继恢复了粉蜡笺、泥金笺、金银印花笺等加工工艺,历史名纸得以再展风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保护传承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 ”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汪顶胜说,“手工纸传统技艺保护的关键在于生产性保护,只有让手工纸在生产中、在市场里传承与拓展,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并回归当代人的主流生活,才能接近非遗保护的终极目的。 ” “目前绝大部分手工纸依靠眼观、触摸等经验制作,质量稳定性差,不适合现代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对于一些受众大、使用范围广、文化功能较强的手工纸,如能结合科学技术或者现代分析手段指导生产、监控质量,对于传统手工纸生产而言是一种重要突破。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宣纸研究所所长黄飞松说,“宣纸的标准体系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2002年升格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升格后的国家标准中规定理化指标不变,增加了宣纸制作工艺、地域范围、原料选用等内容。 ” 在中科大手工纸实验室里,摆放着一台台精密的仪器,它们能够准确测定手工纸的厚度、质量、紧度、白度、纵横向抗张力以及纤维长宽度等数据。 “纸的技术参数,跟它的性能和用途紧密相关。比如我们常说‘纸寿千年’,其依据在哪里?经过测试、分析纸的耐久性,我们就能得出其寿命的大致时间段。”中科大手工纸研究所副所长陈彪介绍,“通过不断测试对比,我们能够得到关于手工纸质量优劣的参照标准,对照这个标准并改进原料配比和生产工艺,就能生产出质量更好的手工纸。 ” “有人担心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会影响传统手工纸的原真性,其实原真性主要指技艺而非产品。基于传统技艺,通过改进材料能生产出质量优良、更能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产品,传统手工纸会因此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汤书昆说。 向数字时代迈进 抢占前沿展露生机 2002年,故宫启动倦勤斋通景画修复工程。这幅国内最大的内装饰通景画所用褙纸,是乾隆时期由桑树皮制成的“高丽纸”,可是这种手工纸早在清代中期便不再生产,其制作技艺也随之失传。为了尽可能恢复文物原貌,修复专家广为搜求桑皮纸,最终安徽潜山和岳西两位手工纸传人生产的桑皮纸通过层层检测并脱颖而出,成为倦勤斋通景画修复专用纸。 一段佳话背后,文物修复专家关注的是历史复原,造纸专家所关注的却是纸样分析检测技术。进入数字时代,研发简单易操作的检测仪器便成为业内专家主攻的重要方向。在上世纪80年代末,王菊华就成功研发了国内最早的造纸纤维分析仪,经过软件不断升级,目前实现了半自动化检测。 “将纸样切片放在显微镜下,就能从显示器上观察纤维形态,通过专业软件还能测量纤维的长度、宽度、帚化率、配比、粗度等项目。但纤维的种类目前只能人工识别,未来自动识别、自动测量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王菊华介绍说。 除了在造纸科研、教学、文物保护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如今数字化检测开始进军手工造纸行业。 “在全国所有手工纸生产企业中,包括宣纸生产企业,只有红星宣纸采用数字化和可视化手段进行生产过程管理和终端质量检测。 ”黄飞松说,“检测主要分两部分,其一是纸浆系统检测,检测配料成分和打浆度等;其二是抽样检测,就是成品出来后检测其各项理化指标。 ” 在数字时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技术正在影响传统手工纸的前期设计和生产管理,同时也在改变后者的商业模式。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传播方式,在手工纸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科大知识管理研究所副所长谢栋甚至畅想用现在正流行的“众筹”模式重塑手工纸行业生态:“毕竟手工纸的市场相对小众,一些手工纸还停留在作坊式生产阶段,不妨在互联网上进行众筹,试探市场的反响,然后再推出产品。 ”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数字化对应的是无纸化,手工纸在数字时代注定式微。“其实无纸化真正冲击的对象是机制纸,在机制纸的挑战面前,手工纸已经经受住考验。目前手工纸市场仍处在有效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状态,手工纸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适时扬帆起航。 ”汤书昆介绍,“中科大和中国宣纸集团正合作攻关‘宣纸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文化旅游示范项目’,探索以数字化方式展现宣纸文化和生产工艺,打造宣纸文化旅游或者工业旅游模式。在数字时代,以手工纸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遗产正展露全新生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