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免费注册
  • 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资讯详情
  • 52年无名英雄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发明字体 鲜为人知

信息来源:【《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2-03-15 00:00:00

  曾经,在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有一间无人问津的储藏室。5年前,当工作人员推开储藏室的门,陈年墨香和发霉的宣纸,交织成一股特殊的气味扑面而来。一捆捆字稿出现在他眼前。看到宋一字体、黑一字体的设计字稿还“健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这是核心文化遗产,申遗重点要保护的就是它们。找到它们,申遗就有希望了。”

  工作人员们正在忙碌着的是为字体研究所的“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技艺看似陌生,却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敲击电脑键盘出现在屏幕上的宋体、黑体、仿宋、楷体,正是来源于这门技艺的设计成果。但是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普遍认为中文字库开发简单,是“老祖宗留下的”,却不知道这“老祖宗”就是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字体设计师,第一次把汉字印刷字体规范化。

  50年前,研究所第一代字体设计师整旧创新了宋体、黑体、仿宋、楷体四大品种。37年前,这四大品种通过汉字信息处理被输入电脑成为数据字库,从此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切割的一部分。如今,第一代的字体设计师尚有一人健在,第二代健在的传承人已全部退休,第三代“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传承人都已年过50,虽流失过半,但仍有几位留在研究所里,一直默默地从事字体设计与制作,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有着对字体设计的热情。而在外界,这段曾经辉煌的历史还未被每天使用着这些设计成果的年轻人知晓,就已默默湮没在时空中。

  近四十幅字体设计字稿重见天日

  2007年,借着“申遗”的推力,印刷技术研究所开始着手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要将长期流失的资料全部收集回来,还原研究所字体设计发展的整个历史。在储藏室这一尘封几十年的“仓库”里,工作人员觅回了大量的珍宝,四大字体设计原稿“重见天日”。“数量最大的是宋一字体的设计字稿,16开大小的方格纸,每张写有十二个宋一字体的设计字样,七万多个字的原稿,纸张累积起来居然有十几本《辞海》那么厚。”工作人员说。

  除了四大字体的设计字稿,还有近四十幅原创字稿被整理一新,一幅字稿将近万把个字,其中有很多幅设计都还未推广应用,这些未信息化和产品化的原创新字体,是老一代设计师留下的宝贵财富。如果不是因为“申遗”的资料需要,也许已经被永远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中。

  “我们还发现了一整套的专业技术资料——《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这也是字体研究所‘技术上最珍贵的资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找到的一张张或泛黄、或破损、或是中文打字、或是刻在蜡纸上的资料上,刻印了第一代字体设计师在设计四大品种字体时的要领、过程和心得体会,还有在设计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各种字体设计规范。在这套资料中,有三分之一是日本字体设计师的先进理念与科学技法的翻译文章。当时字体研究所和日本的字体设计师技术交流频繁,大大促进了设计的热情和技术进步。这些字体设计技术上的总结和探索成为当时每个工作人员的必读材料,是当时的字体设计“圣经”。“当时,很多设计师就是通过这样的‘外交’,提高了设计热情。所以,这套资料本身也是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对今后的字体设计工作和新一代传人的教育培训有参考价值。”

  打字时看报时请想起他们

  如今,研究所的储藏室已经修复一新,这些重见天日的珍贵历史资料也被细心照料着。研究所将包括四大字体在内的所有原创字稿进行了修补和整理,放置在统一规格的盒子中进行编号,并输入电子文档,方便今后通过电脑检索每一个字体。一盒盒摆放整齐、包装古朴的原创字稿分门别类地收藏着。

  印研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近两年时间,印研所对当年九辑的《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和编辑。在整理文集时,通过搜索选取十篇与字体有关的学术文章,构成第十辑,增编重印。这本近500页厚的新版《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图文并茂地讲解了字体设计每一道工序的要领和心得,字体设计最精华的部分通过重新编印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价值。一位负责“申遗”的老同志告诉记者,印刷技术研究所正努力逐步建立“字体创写——字库建设——字库产品化”体系,使汉字印刷主流字体不断推陈出新,世代相传。“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年轻人在打字的时候,在看书看报的时候,可以想到,这些字体的创造发明者是研究所的老一辈字体设计师,就在上海,就在我们身边。”

  》浮沉历史

  磨了半个世纪的四大字体送与他人做嫁衣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家专业字体设计单位。在此之前,印刷字体还沿用新中国成立前的铜模铅字,各种印刷字体还杂乱无章,没有统一的范式,印刷师傅“自成一家”。直到1960年印研所成立,字体的研究才慢慢走上正轨。为了寻访这些字稿背后的故事,记者拜访了多位“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的传人,也拜访了数位印研所历史和发展的见证者,其中包括印研所现年82岁的何远裕老所长和现任所长周建宝等人。设计师们回忆起印研所几十年来的沧桑演变,有巅峰时的光荣,有衰落时的忧虑,也有复苏时的期盼。

  辉煌:

  《辞海》、《毛选》的字体诞生于此

  研究所成立后接到的第一项使命是:为《辞海》设计字体。

  为了《辞海》的印刷取得面貌一新、赏心悦目的效果,首先就需整修正文用的“宋体”与字眉用的“黑体”。字体设计师们广泛研究、比照古今中外多种善本、精品图书、主流报纸印刷字体的优缺点,选择了《人民日报》所用的一幅名为“秀颖体”的日本字体为蓝本,设计人员为这套字体进行了加工。字体保留了字形大小与结构空隙匀称的优点,在笔形上渗入了中国传统书写体的韵味。在不影响整体字形的大小匀称、重心一致的前提下,在结构上渗入了汉字传统书写的习惯。

  这副字体的设计前后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共配写了简繁体字约18000字供《辞海》出版正文之用,也是我国自行创写设计并制作的国家标准化规范化的第一副印刷字体“宋体”。现用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就是用这副字体印制的,此是字体研究室成立以来自行更新设计的第一副字体,故命名为“宋一体”。

  与此同时,黑体组为了解决《辞海》书眉用黑体字的需要,选择了当时《新民晚报》使用的6号黑体字为蓝本,在笔形中渗入中国书法味,总字数与“宋一体”相同,取名为“黑一体”。之后,挺拔秀逸、简繁字兼备的“宋二体”,端庄稳重的“宋三体”,结构严谨“黑二体”等字体也在印研所里相继问世。至今,它们还在教科书、词典、公文等地方扮演着它们各自的角色。为《辞海》打造的宋一体、黑一体,为《毛选》设计的宋二体、黑二体都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精致:

  每种字体都有自己的表情


  这个小小的印刷研究所人才云集。印刷界的元老,印刷厂排版车间主任,还聘请了著名绘画专科书法家钱君陶先生作为顾问。各种刻字高手、善写正楷字体的书法家、善写美术字的好手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打铅笔稿、划横竖墨线、勾撇捺墨线、填墨、整理描白——这是每一个字诞生必经的五道工序。一幅字体大多在15000或18000个字,少的也有8000字,这不是设计师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整个团队的协作。然而,每幅字体的修正由多人共同完成,这么多的字却必须在大小、结构、重心、粗细、笔形与风格的掌握上达到如出自一人之手,这绝不是一件易事。

  “宋体字横细竖粗,撇稍是尖的,捺笔是粗的。仿宋体横竖接近,更强调起笔和收关。黑体字横竖差不多粗,强调的是醒目感……”说起不同字体的特色和差别,这位年过七十的设计师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每一种字体都是有表情的,设计团队为他们定格了属于各自的表情,也将设计师的想法和感情融入其中。

  挑战:

  字体设计被字库公司无偿占有


  1979年英国蒙纳公司宣告他们的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试制成功,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研究室承担起蒙纳中文激光照排系统整理数字化字库的工作。传统字稿遇到激光照排系统,立刻遭遇水土不服。于是,设计师将来字稿横直笔画1:2.8比例的“宋二体”稿修正为1:2的比例,然后才进行数字化。其他字体也须作适当修正。这套为新设备量身定做的新字体在演示中收获了海内外的阵阵掌声。此后的10年,印研所从世界上的各类比赛中找回了曾经的光荣。

  配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数字化项目完成不久,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潮流席卷而来。而在这个转折关头,研究所却没能回过神来,他们没能将宋、黑、仿、楷四种字体申请保护,反而从非正常途径被多家字库公司无偿占有。各种字体开始“抽枝发芽”,编入了计算机软件中,“潜”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现在的用户很难想到,在这些我们随手键入的文字中,蕴含着老一辈字体工作者的心血。

  现在,印研所正准备开拓前路,一边在设计字体,将字体的设计艺术传承下来,一方面也在设法开拓市场,让字体设计“再造血”。“字体开发工作是不赢利的,但印研所必须设法造血维持生存。”印研所负责人说。为了让印研所造血,研究所在近年还分别与同济大学、北大方正等公司合作开发项目。“我们正在开拓前路,但设计人才,版权保护等问题仍然存在着,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给予重视。”负责人说。



更多资讯
本站所有图文内容,福州叁叁肆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ht@2010-2016 3344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丞相路丞相坊1号楼F层205(青年创业中心), 公司电话:0591-87873344   闽ICP备102009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