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免费注册
  • 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中心>>焦点新闻>> 资讯详情
  • 阿里健康重启药监码系统 将拓展至食品领域

信息来源:【财新网】        发布时间:2016-05-13 08:56:00

  在阿里健康运营药监码引发药品零售企业集体反对,并被叫停两个月后,国家食药总局拿出“企业自建”的新方案。5月10日,阿里健康副总裁王培宇宣布,阿里健康决定建设开放的、市场化的第三方追溯平台,并通过免费方案吸引药企入驻,支持公众查询,以防假药。

  另外,阿里健康表示,新追溯平台未来可能将系统拓展到食品、农产品领域,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可追溯,保障食品安全。

  4月28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追溯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指出,食品药品追溯体系依然需要完善,但这次并非由上到下,而是需要企业自建,企业作为责任主体,其追溯范围由药品出厂后开始追溯,向上延伸到原料辅料,难度系数加大。药监局明确表示鼓励信息技术企业作为第三方,且不会强制要求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接受指定的专业信息技术企业的追溯服务,同时也鼓励行业协会出面组织搭建平台。

  5月10日,阿里健康副总裁王培宇表示,阿里健康将继续利用其在追溯体系建设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技术能力,与监管部门、药品企业、行业组织、第三方技术服务商、以及公众一起,构建追溯生态系统。

  王培宇说,“两年来我们投入了近亿元改造升级药品电子监管网,是因为我们相信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是防止假药的最有效手段。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怀疑和阻挠,但我们找假药‘麻烦’的初心一直没有改变。看到总局发布《意见稿》后,我们愿意向行业各界和消费者输出我们的技术和数据能力,共同建立一个全民参与、有迹可循的第三方追溯体系。”

  据阿里健康方面介绍,目前,新追溯平台已经进入开发期,平台1.0版本预计将在一个月之后正式上线。为了使入驻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新平台将完全兼容“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技术标准,同时为原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上的医疗机构和药品企业免费提供入驻新平台的服务。此外,在未来三年内,阿里健康免去向入驻企业收取发码、流向查询等基础追溯服务的费用,仅会收取数据存储、接口调用等技术支撑费用。

  在此之前,阿里健康称,曾向零售药店收取每家店面300元的“一次性费用”,用以承担药品电子监管网络的运营成本。据阿里健康发布的截至2015年9月30日的上半年财报显示,集团主要业务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收入同比增长14.61%至2137.1万港元,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6.3%上升至22.4%。

  财新记者采访了三家药品零售企业和两家制药企业。三家药品零售企业一致表示,反对阿里健康运营药监码的关键是质疑阿里健康借此兜售商业机密,并通过天猫医药馆等机构,争夺药品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因此即使免费,也不愿入驻平台。“药品零售行业有意建立药监码运营机构,由大家集资共建,保证商业信息的保密性。”一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

  两家制药企业均表示,对此没有进一步商榷,但不排除入驻阿里健康平台的可能性。“毕竟企业自建成本非常高,需要专门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由专业第三方提供服务,是性价比比较高的选择。”一位广东制药企业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

  阿里健康方面表示,2015年,经过阿里健康技术架构重构和优化后的药品电子监管网,尽管数据量比3年前增加了近四倍,但系统处理速度反而加快了二十倍,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减低了成本。“在保证新追溯平台自身的技术支撑成本的基础上,阿里健康还将继续加大技术投入,逐步对码制标准、接口开放性和平台安全性等多项技术指标进行升级,使平台的运行成本更低、扩展性更强、功能更丰富。” 王培宇表示。

  针对企业的疫苗类产品,阿里健康表示,将提供永久免费的追溯服务,此外,阿里健康也会为公众提供永久免费的药品流向查询服务。如果在阿里健康追溯平台上入驻的企业发生药品安全事件,阿里健康将全力配合企业履行其追溯责任,通过追溯系统的智能监测和数据分析定位药品流向,以降低事件对公众和企业的危害和损失。

  王培宇称,在山东疫苗事件中,被暂停的药品电子监管网依然发挥了积极作用。阿里健康按照食药监总局要求,积极配合并提供疫苗流向可疑企业的分析。

  在新的追溯生态系统内,阿里健康表示,将和第三方应用服务商一起,把追溯码作为窗口,打通企业与公众信息链路,为企业提供会员管理、患者教育、互动营销等定制增值服务;面向公众的药品查询需求,将药品查询接口开放给手机淘宝、微信等人们常用的社会化应用。

更多资讯
本站所有图文内容,福州叁叁肆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ht@2010-2016 3344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丞相路丞相坊1号楼F层205(青年创业中心), 公司电话:0591-87873344   闽ICP备102009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