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许多习惯网络阅读的人都有同感,有的文章仅为一面之辞,或在结构和文字上一无是处,但在网络上却铺天盖地地传播;某家企业快要破产了,媒体还在溢美其辞,令人起鸡皮疙瘩……没有质量和观点、“阿谀奉承”式的文章被人归为“信息垃圾”,但问题是:谁来定义“信息垃圾”、谁能读懂始作俑者的动机? 不容置疑的是,我们身处营销和消费时代。而营销解决的并不是真理性的问题,而是产品快速交付及利润最大化的问题,即所谓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因此,事情本身的真与假,甚至虚与实,只要不违反大原则或触及底线,有时界限是很模糊的,而且也没人追究。例如,我们去商场买商品,售货员向你吹嘘“我的产品是最好的,全北京找不到比这更好的”——你当然不会相信但肯定也不会“追究”这句话,相反,他的自信和热情会感染你,如果服务很周到,可能还会让你“动心”。而如果销售员实事求是地说“我的产品在海淀区,相比其他同类商场,质量确实要低一些,但我们的价格很便宜”,那顾客多半不会再听下去,而且那句话也无法让销售员在表达时充满自信。 同理,商家花钱或不花钱在媒体上做广告,无论是硬广告还是软广告,其既希望达到“漫天飞舞”的目的,也希望“一箭中的”,最好无孔不入,互联网上到处都是我的名字,有了“群众基础”才能迎来消费者。尽管工商局希望严查“小广告”,而商家却巴不得小广告越多越好。在中立人士看来,有的文章“媚态十足”,但如果涉及某企业,企业上下看了都会乐开怀,激励员工的目的也能达到;从搜索引擎的角度来说,其企业名称在网络上反复出现并被广泛转载,其传播效果已然达成。 商人不会天然地接受道德和学术的束缚,他的机会主义,包括营销上的夸张,从很多方面来看,具有很强的现实合理性,并且有助于推动企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恰恰是许多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或弄潮儿,掘得第一桶金的“黄金时代”,早年在深圳,第一批买股票和第一批做印刷的人,都赚得盆满钵满。在成功学盛行的时代里,营销上“舍我其谁”的气势,经常会体现出一种魅力,尽管仔细推敲会问题百出。这恰恰是印刷业舆论场的特征,营销性登峰造极。极少有人会去对比、分析、思辨、争鸣,满脑子想着如何获得订单。因而,具有文化品格的作品少之又少也可想而知。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从业者的焦虑,无法从容。 在某种意义上,“信息垃圾”对印刷业的商家而言,是伪命题,在不触及底线的前提下,无所谓对错、无所谓真假,只要能实现传播最大化,便可能实现与潜在客户的对接。 当然,有追求的商家,已不满足于“信息的铺天盖地”,更追求“快、准、狠”,即追求更高质量的信息传播及其效果。有追求的商家,逐步摒弃发展的“机会主义”,而更趋于科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