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一两黄金一页书”来形容古籍的市场价值,可见古代书籍的罕见和珍贵。海南省近日公布了首批《海南省珍贵古籍名录》,54部珍贵古籍入选;公布首批“海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仅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一家。 据了解,海师图书馆收藏的古籍以明代以后的刊刻本为主,收藏数量为13251册,并建有近300平方米的古籍书库。该校馆藏的记录“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诗词文章的明代徐氏东雅堂刻本《昌黎先生集》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该校馆藏的33部古籍入选首批《海南省珍贵古籍名录》。 16日,走进海师图书馆古籍书库,感受了古籍保护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库房常年恒温恒湿 在百度百科中,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技术印刷印制的书籍。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据海师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据1991年所清点的数据,该馆藏线装书38875册(含民国刊本、早期影印本),据2012年统计数据,该馆藏有1912年之前出版的古籍700多部书共13000多册。 进入海师图书馆8楼,打开古籍书库的大门,樟木香味扑鼻而来,这里有几十排樟木书柜,一万多册古籍均被分类存放。据了解,这些樟木书柜是数年前学校集中采购本地樟木,统一订做的。 柜里很多古书颜色焦黄,部分书籍边缘破损、墨迹淡化,无言地诉说着沧桑的历史。“保护古籍的注意事项很多,除安排专人管理外,书库里配有先进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及红外线监控摄像头、消防栓、灭火器。此外,还有抽湿机、空调控制着古籍库房里的湿度和温度,如果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会造成古籍的纸张老化或发霉。为使古籍得以延年益寿,库房常年恒温恒湿。” 为防止强烈的阳光伤害古籍的纸张,库房还配有18幅双层窗帘用来防紫外线。 各种各样的小虫子,被古籍保护者视为头号敌人。80年代末,管理人员曾用六六粉置于书柜防虫,后来发现这种除虫方式虽然快速便捷,但对人对书都有伤害。有人建议放樟脑丸防虫,但又发现投放樟脑丸在短期内有防虫的作用,长期使用会使纸张的酸性增加,使纸张变脆、发黄,亦不可行。“今年我们尝试用冷冻法来除虫。”图书馆工作人员说,把书籍置于零下15℃-25℃的环境中,一连冻上4天,感觉效果不错。 古籍凝聚几代人心血 海师古籍来自何处?校方称,这些书籍凝聚了建校以来几代人的心血。海南师范大学前身为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琼台书院,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琼台书院,以及海南大学、海南中学、海南华侨中学的变迁,均从这些书籍中可见一斑。还有不少明代以后的刊刻本来自于部分古籍收藏者的捐赠。 “我们这里有不少古籍上盖有捐赠者石光瑛先生的印章。”据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石光瑛是浙江会稽人,清末应试科举曾中举人,后在中山大学等校任教,上世纪40年代左右,石光瑛先生将一批珍贵的文献古籍赠予广东黄埔中正中学,该中学在解放前夕迁往海南与海南华侨中学合并办学,之后,这些古籍移交至海师图书馆收藏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