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免费注册
  • 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中心>>焦点新闻>> 资讯详情
  • 安徽“新华群落”印刷厂的兴衰启示录

信息来源:【印刷工业】        发布时间:2013-10-15 11:26:00

    在安徽印刷业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群落独具特色,兴衰显著。它就是由省、市新华印刷厂组成的“新华群落”。还有一些地(市)级印刷厂,虽然没有以“新华”冠名,但其性质、从属等要素与新华厂完全相同,也可以归类于“新华群落”。

    “新华群落”的特点有三:一是建厂早。都是有年头的老厂。老厂起步早,经验丰富,但历史负担沉重,职工观念陈旧。这也是它们由兴至衰的原因之一。二是国营厂。由政府支持,出版部门管理。这是好事也是坏事,“等、靠、要”的思想正来源于此。三是做书刊。产品结构单一,缺乏转型的思想和物质准备。计划饭好吃,一旦断“奶”则难以为继。

    安徽“新华群落”兴于“文革”之前,盛于改革开放后的头十年,即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衰于90年代后期,进入新世纪后所剩无几。

    虽然安徽“新华群落”已不复存在,但不等于回顾和探讨这一群落的兴衰就毫无意义。历史现象是一面镜子,它可以让后人对照检查、受到启示、兴利除弊,促进发展。

    岁月难销,昔日辉煌

    安徽现在还有许多印刷老人健在,他们都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新华群落”红火的场面。那种红火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一是城市名片。几十年前,在一个城市提到社会主义文化企业,人们首先会想到新华书店和新华印刷厂。计划经济体制下,乃至体制转型初期,新华印刷厂都像名片一样常常被关注和使用。例如,中德政府签署“援助中国教科书印制项目”,实施单位就选择了享有盛名的安徽新华印刷厂。德国专家赫思莱因夫妇长期驻厂指导,并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接见。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任芜湖市委书记时,常视察芜湖新华印刷厂,对工厂的发展给予过很大的关心和鼓励。已故安徽省人大副主任、原马鞍山市委书记苏平凡把马鞍山新华印刷厂作为调研对象,多次亲自参加厂里的重大活动。阜阳印刷总厂把本厂业绩汇编成书,取名《印刷之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亲笔题写了书名。这些都可以印证“新华群落”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与地位。

    二是行业主力。“新华群落”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据着行业主流的位置,在印刷界,它们既是先行者又是支撑者。上世纪80年代初,皖地但凡成规模的印刷厂,无一不在“新华群落”里。不夸张地说,当时在安徽,近乎全部的皖版图书、绝大部分中小学教材,以及大部分的期刊杂志,都是由“新华群落”承印的。安徽出版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凝聚着“新华群落”职工的辛勤汗水。此外,中国股市开盘初期,股票购买需要通过认购证进行,其中沪市的股票认购证,就由安徽新华印刷厂印制。事实证明,这一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

    三是艰苦奋战。二三十年前,印刷厂的条件虽远不如今天,但“新华群落”创造的业绩令人瞩目。比如,国家当时对二级(国家级、省级)书刊定点印刷企业的资质认证,要求十分高。安徽新华印刷厂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奋力达标,率先步入了这一代表着当时国内最先进印刷水平的企业群体行列。它不仅是全省印厂中第一家,也是全国省级新华印刷厂中第一家通过国家级书刊定点印刷企业资质认证的企业。再如,1992年,安徽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古镇三河被大水淹没。安庆市新华印刷厂也遭洪水侵入,但他们与其他新华厂一样为确保灾区学生有书可读,夜以继日地加班生产。时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于永谌赴皖慰问时,特对此给予了表扬。

    四是输送人才。由于技术过硬、经验丰富,来自“新华群落”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倍受其他印厂青睐。他们中的部分人员因种种原因离开新华厂后,很快就能成为其他印厂的骨干甚至领导。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从“新华群落”输送到全省各地的印厂人才达260人之多,其中又以安徽新华印刷厂输送人才最多,安徽新华印刷厂由此获得了皖地印刷界“黄埔军校”的美誉。当前一些经营状况良好、发展前景不错的民营印企,如安徽双环制版彩印有限公司、合肥精艺印刷有限公司、合肥联众印刷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是“新华群落”人才给力的直接受益者。

    剩者能存,自有道理

    当代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和他的同事破解了宇宙形成之谜,那就是大爆炸和万有引力所致。安徽“新华群落”由盛到衰,却没有全军覆没,剩者尚存,也有原因可解,那就是经济体制转型和市场竞争加剧带来了巨大冲击,以致优胜劣汰。竞争法则表明,“能留下的,才是最好的”。剩者即胜者,何以能胜?浅析三个“需要”,仅供参考。

    一是需要依托强企。安徽新华印刷厂过去是安徽省出版总社的直属印刷厂,现在是安徽出版集团的直属企业,一直跟着强企走,广得资金支持、倍受业务关照,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由安徽新华印刷厂改制而成的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依靠出版集团支持,连续控股多家印企,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规模空前壮大,公司进入了一个全新、鼎盛的发展时期。芜湖新华印刷厂虽没有安徽新华印刷厂的种种资源优势,但深谙依托强企的重要,在改制之后,主动向出版集团出让股权,争取安徽新华印刷股份公司的控股,最终加盟出版集团的“大盘子”,获得了从业务到资金的多方支持,转危为安、复显生机。六安新华印刷厂和马鞍山新华印刷厂虽没能“嫁给”出版集团这样的强企,但也命中有幸,分别被合肥芳草印刷包装公司和北京世知印刷有限公司整体收购,同样枯木逢春、化险为夷。在新资本的运作下,这两家“老新华”不仅保留了“新华”的牌子和骨干员工,而且还顺利实现了良性运转。六安新华印刷有限公司迁入新厂区后,产量提高、效益提升。今年3月5日,马鞍山世知新华印刷有限公司隆重举行了总价达1200万元的海德堡最新款CD-102型印刷机投产仪式,将加速从书刊印刷向包装印刷的转型。

    二是需要成功改制。先改制后加盟,这是新华印刷厂依托强企的先决条件。老国企的身份不改,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性质的印刷厂已日渐不能适应市场行情的变化和竞争的要求;政府不需要,也无力继续保护印刷之类的工业企业,印刷企业已被放在自生自灭、自找出路的境地,改革改制势在必行。早改早主动,不改是死路。安徽“新华群落”中倒闭的许多厂家,起初对改制并非全然不动,真正不动的是少数,多数还是做了改制工作,关键是最后没有成功。改制功亏一篑的原因多种多样,最根本的还是与国营厂职工观念陈旧有关。在一部分人强烈的抵触情绪面前,厂领导只好放弃改制,眼睁睁地看着印厂关门。改制不成功,等于没改,结局一样。

    三是需要智者领路。几家“老新华”得以留存的共同的经验证明,无论找靠山还是搞改制,能否成功,都取决于领路人是否睿智远谋。智者领路,是企业化解一切不利因素的关键,也是争取最多有利条件的保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因素,尤其是领导人的因素都是占第一位的。在一定意义上,印刷厂遇上一位智者领导,是企业之幸、员工之福。

更多资讯
本站所有图文内容,福州叁叁肆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ht@2010-2016 3344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丞相路丞相坊1号楼F层205(青年创业中心), 公司电话:0591-87873344   闽ICP备102009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