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决定印刷工价的是市场,而对于市场的变化,印企真正的出路还在于转型升级。 印刷工价是近年来业内讨论最多的话题,一方面其近20年没有上涨,大部分企业惨淡经营勉强维持,另一方面一部分企业还在降低价格强力支撑。这让业外人士看不明白印刷行业了,20年价格不变还能降价接单,看来这个行业当年是挣了大钱了。而最近一则英国的印刷价格比中国还低的消息也让部分业内人士迷惑了,多年来期盼着工价上涨,怎么我们现在比发达国家同行的工价还高。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困境,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并且决定着印刷工价未来的走势。理性地剖析这一问题,对于印刷行业的发展是有益处的。 印刷工价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政府的政策、大的经济环境、出版行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印刷行业的变化,印刷行业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印刷工价的变化,但最终决定工价的是市场。 市场现状对印刷工价的影响 1.供求关系成为确定印刷工价的决定因素 作为加工行业一员的书刊印刷企业准入门槛低,没有自己的产品,印刷厂依据出版社定单组织生产,不存在产品积压,相对风险小,对于小额投资又求相对稳定的投资者而言,是一个优选行业。而没有自己的产品,优胜劣汰这一制造业通行的法则在印刷加工业中便有些失灵,加之缺乏严格的退市机制,所以只要设立了企业就能长期生存。这种政策导向使得北京地区印刷市场自发、盲目地发展,印刷设备能力的供给和图书市场的需求严重失衡,供求关系成为确定印刷工价的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有了多种选择的权利,也拥有了以压价降低其生产成本的条件。当一方处于决定另一方生存的绝对地位时,工价的主导权就形成了,印企只能服从服务于出版社,处于完全被动接受的状况,导致工价长期走低。 2.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竞争影响重大 民企、外企初入北京印刷市场时,对解决“求大于供”的市场现状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充满了竞争活力的体制和机制影响下,对国企的改变和发展也是有力的推动。但企业间有着必然的竞争关系,市场是一定的,谁都想争得一块蛋糕。企业的利益各不相同,但盈利都是其相同的目的,随着供求比例的失调,不同所有制企业自身条件的不同导致企业间竞争已无规则可言。相互压价,每个企业依据自身的条件可以自由选择,对整个行业而言,这种看似合情合理的自由选择进一步破坏了工价的底线,导致工价长期走低。 3.技术进步对印刷工价的作用 印刷企业在谈及印刷工价的调整时大都不愿提及技术进步,因为其对印刷工价调整有弊无利。近20年是印刷工价处于低位的时期,同时也是印刷技术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印刷工业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而今又迎来了数字时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劳动。但是技术改造需要投资,各项成本的上涨与生产效率的提高给印刷工价带来的影响是不均衡的。而印企之所以还在坚守,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关系,试想如果还是落后的设备,大量的人工劳动,印企还能坚守吗?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副作用”是降低了印企对调整工价的期望。 4.市场价格偏离了价格构成的基本要求 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和平均利润制定的价格是商品的市场价格,这是价格构成的基本要求,而供求关系等因素致使印刷工价偏离了这一基本要求。从印刷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看,边际贡献是产品的销售收入减去相应的变动成本的差额,再减去固定成本,就是利润。而边际贡献率就是边际贡献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有的百分比。据北京印刷协会组织的工价调研数据显示,企业按现行的工价标准组织生产,边际贡献率均在45%以下,这反映了近年来由于印刷工艺的变化,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变动成本不断上涨的趋势,而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基本持平,也反映了近年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折旧,尤其是刚性增长的各项社会保险等固定成本增长的趋势。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项相加则生产成本已接近或超出销售收入,经营结果是微利或无利可言。偏离了价格构成的基本要求,这是大多数印企的现实困境。 在1993年放开图书定价权之前,图书定价的确定大体是出版、印刷(含纸张)、发行各占三分之一,应该说这时各方的利益是透明的。又因那时的读者购买力有限,图书价格的制定还是合理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价格也偏离了价格构成的基本要求。同样纸张、印张、印数的书定价悬殊,图书定价成为一种营销策略,作为印刷人,想要透过现在的图书定价来分析出版业的生产成本已不可能。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2010年谈及出版社转企改制的成果时说,转企改制前大部分出版社利润率在6%~10%。然而,现在大部分出版社的利润率已不比以往,虽然出版社和印刷厂相比日子好过得多,但在出版社利润较低的情况下,不可能指望印刷工价的调整符合价格构成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大部分印企摆脱困境。 印刷工价将继续维持现状 1.出版企业仍居市场主导地位 出版社由事业单位体制向经营性市场主体的企业转变后,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市场运作更加规范,一些实力超众的企业还成为上市公司,市场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一些出版集团在规范和稳定工价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并没有出现印企一度担心的行业联盟和垄断。工价是市场决定的,双方有了基本共识,印刷工价已经到了历史的低位了。而图书价格市场管理的缺失,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引起出版发行产业链发生改变,已经出现了实体书店倒闭、举办多年的书市关闭、读书人群数量在减少的现象。面对已经显现和潜在的危机以及伴随而来的挑战,作为市场主导地位的出版企业,会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而面对危机的受损方只会是印刷企业。 2.优势印刷企业将引领行业发展 目前,以大型优势企业、经营特色突出的中小企业为主的格局已开始形成,这些企业以高效率的设备、规模效益、特色的产品和服务造就了其竞争优势。最近书刊印企上市公司披露的利润率在6%以上,相信大型优势企业的利润率也应在这个水平,而部分特色企业由于产品附加值的原因,利润率也会在这一水平或是高于这一水平。优势企业和特色企业获得的利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大部分印企都在盈亏边缘。既然大型特色企业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既然英国的印刷工价比中国还低,那么在现阶段有什么充分的理由提高工价呢?是不是应该找找自身的问题。前面分析现有工价偏离了价格构成的基本要求,对于大多数印企来讲,他们希望遵循价格构成的基本要求,而打破这一规律,应该是优胜劣汰的必然。优势企业将引领行业发展,当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人工和材料成本的持续上升仍将是优势企业面对的挑战。 3.劣势企业将逐渐退出市场 面对竞争中的乱象,我们总在说要提高门槛,限制行业盲目发展。 在大型优势和特色企业引领发展的今天,除了数字印刷,恐怕不用限制,就很少会有人再入这个门槛了,有的只是劣势企业逐渐退出。北京市2011年有1682家印企,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有44家,主营业务完成占全行业的58%,如果从这个数字看,大多数企业已经不具有代表性了。优势企业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而小散和无经营特色的企业愈来愈难以生存,不采取创新促转型就将自动出局。未来的发展是减少企业数量,企业集中度会愈来愈高,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在产能过剩问题逐渐解决的过程中,印刷工价只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图书市场的变化或将影响印刷工价的走势 人们购书习惯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实体书店的生存,而网络购书对于读者来说最大的实惠是折扣低,图书销售环节任意定价、任意打折,恶性价格竞争现象较多,其惨烈程度甚于印刷行业。这给实体书店和全行业造成了损害,也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产业链的另一端——印刷企业。网络购书的低折扣,除电商的低成本优势,部分也来自于出版企业的低折扣,这种对图书发行企业的让利,必然会部分转嫁到印企。图书销售环节的乱象,最近已引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重视,表示要推进完善图书价格管理体系的工作,规范出版物市场秩序。 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直接影响着纸质图书未来的走势,现在很多读者首先考虑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图书资源的搜索,然后才想到购买纸质书。有人认为书刊印企工价的话语权掌握在读者手里,似有道理。出版企业在电子阅读器逐渐取代传统阅读习惯的进程中,被动的接受多于主动的接受,大多处于观望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印企再谈提高工价只是一种奢望,只会起到用外力推动出版企业加快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拥有印刷情节的人更加纠结,他们希望延缓纸质书被边缘化的进程,但是,对于市场的变化,印企真正的出路还在于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