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过度包装确实存在浪费资源等问题,但是这些年来过度包装似乎愈演愈烈,各方却又束手无策。 为了破解难题,《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下月1日起将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首部商品包装减量地方性法规。 反对商品过度包装,上海是第一个。在此之前,国家层面曾经有《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这个国家标准于2010年4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对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的空隙率、层数和成本等指标,都有强制性规定。如食品和化妆品的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等。如何界定过度包装,上海的这份文件即依据此国家标准。 不过,尴尬的是,限制过度包装的国家标准实施两年多之后,过度包装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天价包装的月饼、茶叶、保健品等,仍然层出不穷。公众也很少听说,有什么商家因为过度包装被处罚。 因为这种所谓过度包装的标准,从根本上来说,难以做出清晰的划分。为什么包装了3层就是过度包装,有些只有一层的豪华包装、厚重包装,就不算?更何况,市场上的商品不计其数,执法部门连食品安全问题都查不过来,对过度包装问题恐怕无法进行一一检查处罚。因此,上海以地方法规打击过度包装,效果究竟如何,并不令人乐观。 过度包装浪费资源,助推奢靡之风,而且还助长腐败等不良现象,当然应该治理、打击,但是依靠行政力量仅仅在包装是否过度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仍然属于治标不治本,无异于缘木求鱼。 过度包装之所以在当下盛行,根在围绕着权力旋转的送礼文化。中国人注重礼节是传统,但是一般人家固然会有体面的要求,然而对那些天价包装、奢侈包装的商品,还是敬而远之的。况且如果不是送礼,而是自己吃的月饼、自用的化妆品,绝大多数人也不会花钱去买包装。 让过度包装之风愈演愈烈的恰恰是公款消费以及围绕着权力的消费。公款消费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当然会格外青睐外在包装。而有些人给官员送礼本来就是要“买珠送椟”。比如送天价月饼,有些人不过是打着送月饼的名义送真金白银。 过度包装不过是当下官场奢靡之风的表现,而不是因为过度包装污染了官场的风气。要遏制过度包装,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治官限权。 实际上,围绕着权力的消费,在当下中国已经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据报道,表哥事件后,官员都不敢再戴手表,这直接导致一些名表火爆的销售情况不再。而因为自上而下的转作风,地方政府会议精简,有报道称,受此影响,一些鲜花市场销售量大跌。这段时间以来,地方政府退定豪华宾馆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 所以,如果政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公款消费,规范权力运行,过度包装的问题或许就会大为减轻。 另外,政府也不应对行政权力的能力盲目自信。政府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当有形的权力之手,试图去干预不可计数的微观经济行为的时候,往往就超出了它的能力范围。其实际上既不可能管控所有厂家和商家的生产行为、销售行为,也不可能对所有过度包装的商品进行监管、执法。商品包装本来是由市场需求来决定的问题,政府本来不必去管,也很难去管。这样的问题也不可能靠行政强制手段得到解决。 对于过度包装,政府所能做的除了规范权力,就是提倡和引导。通过公益广告、宣传手段来影响人们的观念、消费习惯。而单纯依靠地方立法建立一套强制性规范,即便一开始有效,时间长了,恐怕其威力也会被慢慢消解。 |